陶隐洞记

家乡区县: 温州市龙湾区

“金山龙,青峰宫,天柱寺,道人洞。” 早些年头,三甲一带的孩童们会经常这样带着节奏地哼唱,大概因为此四处是这一带最为人周知的宗教圣地的缘故。但其中的道人洞,当时几乎就是山洞,而并无象样的殿堂建筑,荒芜得人迹罕至,缘何能与那几处鼎盛的寺殿齐列呢?

天生一个道人洞

道人洞,据说应称作陶隐洞,座落于天河天凤村(俗称后凤)的山界。大罗山山脉逶迤至此,形成了一弯深岙,天凤村落就位于这个岙口,人们把弯中的这块田垟叫作后凤岙底潭。岙底的北角有一条通向天柱寺的登山石级,三百多步,三甲人叫它百步阶。百步阶的南侧也有一条石级,就是通向陶隐洞的山路。近年来,陶隐洞已通了盘山公路,车子可直达,那条山路也就逐渐荒芜了。

陶隐洞位于五云山上,海拔高度二百余米。从后凤岙口西望,岙底处的山峰如五朵簇拥的云团,五云山因此而名。山腰处有一条自北向南流向的溪涧,涧西侧是岩石陡坡,花岗岩的山体错落地垒叠铺张着。不知是原始的架构,抑或是岁月的冲蚀和风化,岩体中被掏空出大小石窟,其中最大的主窟就是陶隐洞。其它那些无名小洞,无规则地散布在周围,广义地说,它们也是陶隐洞的组成部分。

主窟是一块凌空飞架的巨大花岗岩,与下方那块平坦的岩体构成了一个扁形的洞腔,并不怎么高敞,还似觉有那么点压抑感。洞顶那一片形体流畅的拱形覆盖,虽有经人工修整的琢痕,但浑不失大自然手笔所独具的粗犷,直给人一种盖天铺地的气势,颇为壮观。似乎因这块飞空的巨石显得有点惊险,人们在着力处支了一石柱,使人宽心了许多。主洞还连接着大小孔窟,高低错落,触类旁通,往北方向延绵着腔体空间。主洞最高处三米光景,总面积六百余平方米。据说还有一处深洞可直通山顶出口,因尚未经人工开发,过于危险而被封闭着。

洞口前有一片平坦,坦沿下便是溪涧。所谓溪涧其实只是山沟,内中仅有叮咚细水。近年重建的观海寺正座落于此溪滩之上。在洞前的平坦处,正可望永强大地的千村万落,茫茫东海犹近在眼底。居高临下,俯瞩尘寰,虽诚无“一览众山小”之雄伟,却似有“蓬莱此去无多路”之幽约。

陶隐洞的附近还有些象形的岩石,使此洞更增添了几分景观性。最有名的数那块颇有来历的“道士岩”。那是两块垒叠的岩石,上小下大,十来米高度,其形并非象道士,而如一顶道士帽,却因与道士有着渊缘,得以随陶隐洞而名传。洞边还有一块“佛手岩”,正象一只巨手,其五指分明,比例匀称,妙俏天成。它们就如仙迹禅踪的标记,不仅示人以天工的奇巧,更似乎在向今人展示,来印证那个神奇的传说。

洞不在幽 有仙则名

陶隐洞名称的来历未见史料记载,似无从考证,而却有民间传说。相传明弘治年间,有一位鹤发童颜的陶姓道士,曾隐居于此洞修炼。每逢晨昏,静坐于洞边一块岩石上,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夜观星辰兆象,卜占世间祸福。终于有一日得道成仙,而隐山云游而离去。后人故名之陶隐洞,而洞边那块岩石被名为道士岩。

关于这段传说,温州鼓词《东瓯人龙》中有相似的描述:“大明代宗晚年间,温州有座大罗山,山上有个道人洞,住一仙道非等闲。罗山老道他浑号,早已脱俗入仙班。这老道,未卜先知高道术,每一日,坐在山顶道士岩。天光早,吸收空气练仙法; 每夜晚,观看星象卜人间。全不知,老道年令有多少,生成鹤发并童颜。这老道,还有忙碌两件事,专门练剑炼仙丹。” 如此云云,并称老道如此这般地助王瓒成就了功名。

还有另一种说法,则与陶弘景有关。传罗山脚下一樵夫,以砍柴采药为生,因常济医为民,深得当地百姓敬仰。一日在山采药,见一山洞内有一只受伤的白鹤,便抱回家施药相救,三日后,白鹤伤愈,大鸣三声腾飞而去。当夜梦见一老者,自言是南梁“山中宰相”陶弘景,因见一白蟒蛇精作恶,危害瓯越人间,特来收服。日前与此妖在东海大斗七昼夜,误被妖伤,逃致大罗山石洞中,化鹤避难,而蒙相救,故托梦相谢。不久,陶祖降妖后,再登门感谢救鹤之恩。并传“修神炼丹符咒之术”,又赠道家经典,让其于救鹤山洞内修炼,造福四方。此樵夫后被称为“罗山老道”。此洞于是曰“道人洞”。

这些传说我们无力去考证,但有一点似乎可以推测:到底其名原应是“陶隐洞”或是“道人洞”?

我们且揣摩一下这两个词。相对来说,“道人”是泛指,而“陶隐”则具特指含义。自然科学中有个关于“过程”的理论:状态的自然过程总是趋向无序化,而向相对有序演变的过程则须条件。这就是说,由“陶隐洞”流传成“道人洞”是自然而然的现象,而将“道人洞”流传成“陶隐洞”除非存在人为的故意。以此推测,原名“陶隐洞”应是可信的,进而论之,或许确曾存在过一位陶姓的隐者。

洞隐禅机三百年

罗山老道无论是否确有其人,也无论出于明弘治(1488-1505)或是明代宗(年号景泰,1450-1457)年间,此后的二百多年,陶隐洞的历史已无资料可证,也未知任何民间传说。

前几年天凤村民在重建观海寺时,在洞前的溪滩上的一座古坟中发现一块石碑,从残缺的字迹中,可辨知这是一座历世僧人的墓葬,使我们了解到后三百多年些许历史的依稀轨迹和模糊的时间斑点。

清康熙年间,有号释沼禅师的和尚云游至此,便居此洞修行,后在该洞上游沿溪兴建了三间佛堂,谐山名曰:卧云寺。这便是陶隐洞最早的禅寺,自此开始了陶隐洞由仙迹变为佛教圣地的历史。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释沼禅师圆寂,于溪滩建坟将其安葬。此后二百余年间,历任禅师住持该寺,终亦都归葬斯冢。残碑所列共四十四世,释沼禅师便为第一世。至1920年,由本里出家人释木魁师在该寺修行,至1949年圆寂,似为第四十四世。其间的四十二位,已无从辨其蛛丝马迹。

1942年昌莲师迁居陶隐洞,经他多年打理,将洞拓建了9间石板屋,另设佛堂,由王荣年先生授名“观海寺”,并为其书写了寺名和对联。日本鬼子侵略温州前夕,中共永强地下党组织成立应变会,准备武装斗争,确定大罗山陶隐洞为活动踞点。文革期间,卧云寺被毁,陶隐洞观海寺曾一度被占为武斗踞点,内中的佛迹皆洗劫殆尽。

至1971年,释白亮师由宁波天童寺方丈卸任回故土后,在卧云寺原址上游石窟,倚洞重新兴建了卧云寺。昌莲师也重新收拾陶隐洞,恢复观海寺。自此,白亮、昌莲二位禅师分别居于卧云寺和观海寺,把无常的生命融入了山林云海的晨钟暮鼓之中,直至圆寂。

观海寺和卧云寺都采用了洞、屋浑成一体的建筑结构,是一种自然石窟的人工拓展。从内很难感觉究竟哪是洞,哪是屋。其间无规则地从一处连通另一处,洞尽所用地安排有佛堂、卧室、斋房、贮藏室等,其中一块平坦的岩石应地制宜地成了天然石床,那个偏远的小窟,则被委屈成茅厕。可见禅师们禅心之余,匠心兼具。

观海寺和卧云寺虽系山窟小寺,但单在近代禅师昌莲、白亮门下,培养了几位著名禅师。其中释教度师现任龙湾区佛教会会长,释觉乘师曾担任头陀寺、法心寺、杭州灵隐寺等主持或方丈。

海卧云重焕彩

由于观海寺老堂石板殿原本简陋,且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已远不能满足现今广大信众需求。1998年,天河天凤村老人发起重建陶隐洞观诲寺,由王泽安、王挺寿、王彬烈等成立了筹建组。因原址过于狭隘,且半洞半屋,无法施展土木,于是保留了原观海寺,而在溪滩上另辟新址。经过几年努力,各方筹集资金,于2005年终建成大雄宝殿,并重塑了佛祖金身,观海寺自此重焕异彩。此后,继而陆续新建斋堂,天王殿,钟鼓楼,厢房,及办公用房等配套建筑。并于2005年至2009年5年期间,兴建了一条2公里多的盘山车路,及可停泊五十余车位的停车场,为各方信众上山朝拜及各方人士游览休闲提供了方便。

新观海寺的总体布局采用了传统格式。前进天王殿,正中前弥勒佛,两边四大金刚,后立韦驮。天王殿的两侧分别为钟、鼓楼。二进为主殿,即大雄宝殿。主位佛祖释迦牟尼像,两侧十八罗汉,后座观音大士立像。三进为观音阁,现尚在建没中。前进天王殿的前方是一方硕大的放生池。主轴建筑的两侧是厢房,斋堂、办公等配套用房。

如今观海寺己初具规模,新建殿堂庄严肃穆,古朴隆华,金堂映碧,琉阁飞丹,堪为蔚然大观。

位于观海寺北侧不远的卧云寺,也由天凤村民王济权等老人,于近年进行了整修。也在原寺基础上拓展了规模,寺内设施亦一展新貌。

前不久,寺前置立了一座为纪念释白亮禅师的《缅怀师德》碑,文云:释白亮师俗名王宰银,三甲后凤人,民国癸丑年(1913)生,成年时即与佛结缘。正当婚期,遂遁入空门,皈依佛门弟子。经多年勤学苦修,悟得佛法真谛。因得时任民国师长的潘介宗器重,特邀其代修功德三年。其后入宁波天童寺,历任方丈、主持职,并取得大法师学位。1971年卸任回故里,重整卧云寺,修度余生。至1987年圆寂,享年74岁。

这位一生献身佛学文化事业的道德高僧,令人赞叹之余,似乎更使我们感悟,净界空门,亦不乏人生的精彩!不禁感吟一律,以赞仰斯情:

罗山洞隐几春秋?石窟涧溪水自流。

沐日卧云苏觉梦;临风观海解凡愁。

登临高瞩尘寰路,隐约远航普渡舟。

世事风光原不尽,禅机妙道最通幽。

憧憬宝贝98(2014-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