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下期“大跃进”,县内创办了三所中等职业学校,即祁阳县立师范学校、祁阳卫生学校、祁阳工业大学。设在旧养济院内的城关镇民办中学停办,初中班学生一部分到“卫校”,一部分分到“工业大学”,大部分分在“师范”,旧养济院成了祁阳县立师范的校址。是年秋,城关镇镇长匡友生为解决该镇未考上初中的近40名学生读书的困难,安排教师唐泽伦、张旷两人在今龙山完小铺面房正对面的一间镇属公房内办学:一间教室,一个初中班,面积60余平方米,校名仍称“城关镇民办中学”。
1959年,学校扩招二个初中新生班,学生总数达140人,原校址迁至现浯溪镇城南居委会里面。
1961年秋,由于居委会要房子办公、学校搬至浯溪村六房文家大院,借用文星三老屋办学一年。当时教师有唐泽伦、张旷、蒋复汉、刘国孝、于福荣、陈安仁等。
1962年秋,为方便城内学生上学,学校又迁至天后宫(旧大同戏院),招收7个班,镇长匡友生兼任副校长,负责学校日常工作,谢仲任教导主任。先后在此任教的老师有唐泽伦、曾凡夫、胡策雄、罗先杰、陈安祥、刘柱轩、蒋宜福、王兴国、马中慧、宋光力、蒋文、王丽君、敖志丽等。当时开设课程除外语因经费不足,师资不够没有开设外,其余课程跟公办初中一模一样,学制为三年。一、二、三年级各设二个班,另加一个初三复读班,总计400余人。学校管理直属城关镇,办学方面,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办学方向,在勤俭办学与教书育人上很有特色。除课堂教学外,文体活动开展很活跃。1964年底,学校女子篮球代表队参加全县初中女子篮球比赛获第二名,学生黄冬秀参加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100米短跑第二名。
1965年,学校名称为“城关中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改名为“红卫中学”,1968年学校被迫停课,师生上山下乡,学校不复存在。
1969年,城关镇重新创办城关中学,校址设龙山(现龙山完小校址),招收9个班,另借人民小学教室招收5个班,开设了所有的初中课程。1984年,学校迁入邓家祠堂(即现址),校名仍为“城关中学”。
十年浩劫之期,学校教育遭受严重摧残,教师受迫害,学生受毒害,财产受破坏,学校实行“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并废除考试制度。粉碎“四人帮”后,全国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学校除了继续招收初中班之外,于 1978年、1984年还扩招了各两个高中班。 1985年后停招高中,只办初中。
1988年,学校改名为“城关一中”。学校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这一年开始,参加全县中考(会考),一直雄居全县第一,直至2001年。
1994年秋,由于生员爆满,班额太大,学校借人民小学科学楼创办了“城关一中”分校,招收5个班,300多名学生。(1995年9月迁至民生北路,改建新校,校名更为“祁阳县浯溪镇第三中学”)
1995年,全县撤区建镇,城关镇改名为浯溪镇,学校更名为“浯溪镇第一中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