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姑嫂塔

家乡区县: 福建省石狮市

福建省人民委员会于1961年5月公布姑嫂塔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该塔被评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背靠泉州港,面临台湾海峡,有镇南疆而控东溟之势。《泉州府志》上称它“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可见,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为航标的。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对外贸易十分繁荣,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宋朝的吴自牧在《梦溪录》中说:“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自泉州便可出洋。“为适应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处泉州港口的宝盖山上建造石塔,作为航标灯塔,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八闽志》就有这样的记载:“在永宁里有石塔甚宏丽,商舶自海迁者,指为抵岸之期。”这里说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虽然志书记载只有廖廖数字,却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着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要叫姑嫂塔呢?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门课叫《乡土》,其中一节课,老师就给我们介绍了姑嫂塔。在闽南侨乡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还流传着更为传人的姑嫂塔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闽南天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无法缴交财主的田租,被迫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心爱的妹妹,远走南洋,约定三年后回来还债。穷哥哥往南洋后,姑嫂俩天天登上宝盖山远眺大海归舟,盼望骨内亲人回家团聚。转眼三年已到,穷哥哥乘船回来,姑嫂俩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谁知忽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惊涛骇浪把穷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穷哥哥葬身大海,姑嫂俩喜尽悲来,纵身跳人大海……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建起了这座姑嫂塔。

这当然是传说,但它却是侨乡人民过去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历史的见证。大家知道,石狮市是闻名遐迩的闽南侨乡和与港台有密切亲缘关系的地区。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地区的同胞有30多万人,侨眷侨属占石狮市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石狮市的旅外华侨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石狮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地缘、血缘关系。祖籍石狮市的台胞有30多万人,目前居住在石狮的台湾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现在,当我们站在姑嫂塔上远眺石狮全景时,可见到四处高楼林立,厂房众多,公路四通八达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而这无一不与广大爱国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努力息息相关。姑嫂塔不仅是早期石狮乡民背井离乡、移居他国的见证者,也是当今海外赤子回乡参与故园建设,为家乡人民造福的见证者。

lily_w(2014-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