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邑县城内的东大操场北端,有一古代的演武厅。演武厅往西二十多丈之处,竖立着一座与众不同的三棱形碑塔,俗称三棱塔。碑塔高约二丈,两边的石碑上,均镌刻着苍劲的碑文,朝西南的碑面上刻的是:国立西北大学政法学士朝邑县县长张汉三先生德政碑。
朝邑人民为什么会对张法杰先生如此敬佩,其中的情由是值得一书的。
黑云压城 奋起守土保民
张法杰,字汉三,西安市霸桥区狄寨乡唐村人。生于1900年,卒于1970年。少年时期,便立志“以法济世,造福于民”。1920年,他投考了陕西省法政专业学校。1922年大学毕业后,一度在陕西的军界和政法界辗转飘泊,幸有私塾时的恩师白彦龄先生大力举荐,甘肃省宣慰使孙蔚如将军,委任张法杰为甘肃省的参议兼秘书。卢沟桥事变以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政策,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长驱直入,很快践踏了华北的大好河山,进而威逼晋南。此时,孙蔚如将军已改任陕西省主席,为了增强抗日力量,选派了一批民主进步人士,分赴关中东部及沿河各县任县长。张法杰先生,就是在这大敌当前的形势下,1937年10月间,毅然来朝邑县走马上任的。
入冬以后,形势日趋紧张,黄河东岸的永济县城和晋南门户风陵渡相继失陷,一河之隔的朝邑便成了抗日前沿。日寇的飞机经常窜到朝邑县城上空进行轰炸和干扰,人畜伤亡之事时有发生。闻名遐迩的朝邑南寨子的丰图义仓,也受到了损坏,青灰色的方砖铺成的仓顶和四周的女儿墙垛上,布满了日本飞机扫射后遗留下的斑斑弹痕。然而,就在如此紧迫的时刻,黄河西岸的国民党守军却被调走,前来接防的军队,还远在百里之外,河防异常空虚。
张法杰先生是一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对历史上帝国主义利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事深恶痛绝。他到朝邑以后,对于查禁烟毒之事非常认真。他曾多次风尘仆仆地赶到双泉等下面各联保,参加那里召开的查禁烟毒的会议。1939年的“六三”禁烟拒毒日,他又组织全县各界人士,在县东大操场举行禁烟毒大会。他在讲话中,满腔热情地赞扬了林则徐的禁烟壮举,痛心疾首地控诉了英美等侵略者,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把收缴来的烟土和烟具,当场焚烧,将查出的烟民,一律集中到县卫生院,进行强制性的戒烟。
张法杰先生离任以后,朝邑的百姓和各界仁人志士,心中念念不忘他在朝邑的功德。由严伯俊和王仲才等人倡议,马相轩设计图样和监制,朝邑的翰墨高手李善楚书写碑文,请来了有名的石匠和建筑工在朝邑县城内的东大场上,树立起为纪念张法杰先生功德的德政碑。
张法杰先生逝世后,由于世事的沧桑变化,当年为他树立的德政碑,已不复存在,但在人们心中,却树立起一个更加高大的丰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