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调”和“短调”

家乡区县: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

       蒙古 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 蒙古 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 蒙古语 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 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 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 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 的民歌以 抒情 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 旋律 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 高音 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在60年代风靡一时的大型 音乐舞蹈史诗 《东方红》中的《赞歌》,以及艺术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等歌曲,即是以长调民歌力基础所创作的。
  2.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区。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流行的有《锡巴喇嘛》、《成吉思汗的两匹青马》、《美酒醇如香蜜》、《拉骆驼的哥哥十二属相》等。 短调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 河套平原 。土默川平原及 自治区 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所以,不仅 内蒙古 西部地区的 蒙古人 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在 蒙古 族民歌中,有很多长篇叙事的歌,如著名的《 嘎达梅林 》,它叙述了英雄嘎达为了 蒙古人 民的牧场,为了牧人的生存,同 达尔罕王 和反动军阀 张作霖 斗争的故事。
  在我国民族民间艺术宝库中, 蒙古 族民歌以其丰富的内容、独特的 草原风格 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很多 艺术家 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歌曲分类

   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长调”,其二是“短调”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 游牧民族 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 马术 比赛的狂欢 运动会 “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长调是 抒情 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 旋律 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 旋律 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 旋律 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 田园 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 蒙古 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不同地域的风格。蒙古国和 中国 北部的 内蒙古 自治区 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长调都扮演着主要角色。

 

象牙塔里的小人(2014-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