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甚至更早。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礼上燃烧,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
剪纸最迟在北朝(386—581)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它虽然制作简便,造形单纯,但它包容着丰富的民俗和生活内涵,它是对许多种民间美术表现形式的浓缩和夸张,因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民间艺术的造型规律、创作构思及作品的形式特征。对民间剪纸的了解和研究,是通向欣赏和认识繁杂多样的民间美术的捷径。
剪纸艺术是中华文化发展演变历程中的一种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应该是与汉代纸的发明有密切的关系,由於纸在发明初期的珍贵,剪纸艺术最早开始流传於宫廷及士大夫宅邸,成为仕女们的最爱。传至唐、宋之际,已大为盛行於民间的各种节庆场合;至元代,相继流传至中东及欧洲;以至明、清,其艺术作品已与人们日常生活节庆相结合。近世纪以来,古老的中国,内忧外患,历经战祸,剪纸艺术濒临衰退绝续,一般人们在生活多变中,多已无暇从事剪纸艺术的研究。
陕北剪纸,以黄土高原为背景,陕北人民用刻刀、剪子将生活、向往用各样式的纸表现出来,多用红色这种象征喜庆、红火的纸来做,特别是在过节时,将剪好的纸型贴在窗户上,以烘托喜庆气氛。作为一门中国的艺术,剪纸已经成为陕北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