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革命摇篮雁湖村的沉思10

家乡区县: 惠州市惠东县

一行大雁,在稔平半岛的雁湖村上空徘徊。这是一种怀念,昔日的红满顶,红军河,昔日的王爷庙、大榕树;这是一种阅读,社会的和生活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这是一种书写,峥嵘的岁月,革命的故事,人间的真情。一行大雁在雁湖村的上空,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人,只有在苦难中才能有深刻的感悟。
雁湖村前,有一条小河,那时候小河可以行小船,可以戏水,小河日夜奔流,有富人的欢乐,也有穷人的的悲伤;灌溉着良田,也荡涤着污浊;小河两边有上千亩冲积而成的良田,雁湖村80多户人家,200多人,却没有一寸土地。是上天把雁湖村抛弃了?还是遗忘了?雁湖村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寻问。在那漫漫的长夜里,惟一支撑着他们的,就是一种信念:自强、自立、自卫。他们有的当佃耕户、有的当长工、有的流浪他乡。生活象一张破碎的网。在这种背景下长大的高维全,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到平山打工的?我们可以想象,又难于想象。
高维全在平山打的是长工,白天学手艺,晚上学武艺,由于他自强自立,刚强不屈,武艺大进;由于他豪爽重义,处事严谨,朋友众多,很快就成了村中青年的领头雁。他回到雁湖后,和村中老人商议,很快就在雁湖村成立武馆。全村的青少年个个习武,健体强身,雁湖村一时间注入了蓬勃生机。随后又成立了雁湖村醒狮队,由于武艺了得,队伍精壮严谨,醒狮队远近闻名,为人瞩目。真的是,在稔平半岛也好,在海丰、陆丰也好,声威日隆。
尽管雁湖村的醒狮队怎样有名,怎样虎虎生威,也只是在春节期间,走村过户讨点彩头,得点利是而己,改变不了生活,更改变不了命运。有一年的除夕,高维全回到家,家无粒米,愁绪满屋,这样的境遇又何止他一家?别的村子,有钱人家张灯结彩,喜气喧天,同一个天下,两个世界,他忍不住了,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他弄来几斤火药,捆成一个炸药包,向一个地主家跑去。在那地主的大门口一站,叫他交出一担米来,否则你火烧屋,人完蛋。那地主见是功夫了得的高维全,且又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自知好汉不吃眼前亏,于是赶快叫人拿出一担米来。高维全什么也没说,两只手各捋一个箩绳,不用扁担,快步而回。
回到家,他把米自己留下一点,其它当即分给附近几家兄弟。这时,他悟出了一个理,他不懂什么“革命无罪,造反有理”,但这个理,在他的心上扎下了根。

交通联络站你知多少?
1923年元旦,海丰县在彭湃同志领导下,成立了总农会,发表了《宣言》和《农会利益》传单。高维全识字不多,但他听过彭湃的演讲,知道这农会,这宣言是怎一回事。彭湃的话就象一滴卤水,让脑海里的浊水澄清了,象一盏明灯,让他在漆黑中看到了光明,他看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这么多的穷苦兄弟,团结起来就能打倒地主富农。于是,在3月间,邀同白云村的伍汉求,一同前往海丰投奔彭湃。彭湃接受了高维全,在彭湃的领导下,参加了海陆丰地区的农运工作,他的工作表现,深受彭湃的器重和赏识,9月,彭湃派他回到雁湖村开展农运工作。并在1924年5月由彭湃推荐,何满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按照彭湃的指示,高维全在雁湖村组建交通情报联络总站,高维全任总站长。主要是负责陆丰、海丰、惠阳、紫金和香港的联络。当时设有10个分站,分东、北、西南3条交通线。雁湖村交通情报联络总站是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重要神经。两次东征的胜利和上海“4,12”反革命政变后,革命低潮时,为了保存实力,5次护送红军顺利撤离东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筹粮运粮,交通站硕果累累。高维全出生入死,雁湖村功不可灭。
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雁湖村成了革命红军温暖的家。两次东征,东征军都在雁湖村作过短暂的停留,雁湖村的全体人民,不论男女老少都为东征军筹集军粮,安排住宿,烧水做饭,送米送肉,站岗放哨,不是一家却胜似一家,我们知道,雁湖村的人民,没有寸土,生活如此艰难,红军来时,却倾其所有,雁湖村的每一间房屋,每一寸土地,一草一木,都写满了亲情。时光远去,那深夜为红军碾米做军粮时,那“隆隆”的磨谷子的声音还在耳边,多年过去了,远隔千里,那秉烛而谈的绵绵话语仍在心间。
忘不了啊,1925年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和彭湃来到了雁湖村,就是那间极其简陋的泥砖小屋,这里有过周恩来的运筹帷幄,留下了一代伟人的身影,那小屋的主人高谭坤,有幸见识了那支一直伴随伟人的夜光笔。也就是这支笔,成了雁湖村人心中的神笔。
在红满顶山脚下,那个叫“王爷公”的密林深处,有一个用蔗叶和稻草搭成的小草棚,这里书写着李涛和高维全非同一般的情话。
1928年3月,是红四师、红二师最为艰难的日子,战斗失利,又加上国民党的疯狂围剿,红军和赤卫队的处境日益困难,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此时,中共广东省委派李涛来到了雁湖村,任务是协助组织红军出港。这时的李涛也是伤病缠身。
高维全知道,李涛意味着什么,任务重大,为了保证李涛的安全,就在“王爷公”的密林里,搭起了那个草棚。高维全忙于交通情报的各项工作,护理李涛的工作,主要落在高维全的老婆陈艳妹的肩上。陈艳妹没有文化,却精通土医草药,虽然不是护士,煎药,清洗伤口,手到心到,生活上,虽然没有人参补品,但总会有些鱼虾、鲜蔬,她天天以割草为名,实是为李涛送药送吃。李涛的病得予康复。
也许没有谁比高维全更关心着李涛的伤病和安全了,他做好交通情报工作的同时,只要能回来,他都会彻夜守护和照顾李涛。为了保证李涛的安全,他除了安排妻子照顾李涛外,早已安排好了几个得力心腹,在村子周围设下了明岗暗哨。李涛作为我党我军隐蔽战线的主将之一,敌人眼中的“中共特务头子”,他的眼睛是敏锐的。如果说,高维全细心照顾了李涛,不如说,李涛也细心地考察了高维全。党组织对交通情报人员的挑选有严格的要求,必须具备政治可靠、对革命忠诚,同时还要处事灵活,不怕牺牲的各种条件。高维全还会武功,是这方面难得的人才。所以才有了那一夜又一夜的促膝长谈,不仅和他讲革命的道理,还手把手教他识字写字;所以才有那大榕树下共同砌磋武艺,淡定从容;所以才肝胆相照,结为同甘共苦的拜把兄弟。之后,为了便于公开露面活动,李涛化名为陈万年,雁湖村人亲切地叫“陈肥仔”。
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期,交通情报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和特别的艰险,除了有随时流血牺牲的精神准备之外,还必须具备应对各种艰难险阻的智慧和能力。情报接送一般都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任务的,大多是昼伏夜行,有时是深山老林、山路崎岖;有时是爬山涉水,风雨兼程。观颜察色,灵活应变,密件藏匿,又成了交通情报人员的基本功。
1926年夏天的一个早上,高维全接到一份紧急密件,要尽快送到中共海丰地委。由于时间紧,更为安全起见,高维全决定自己亲自护送。他把密件藏在捣烂的草药中,用布条将草药扎在手臂上,又在扎药的地方,把周围的皮肤抓伤,乔装手臂生毒疮的样子,然后,身系手榴弹,腰间插把柴刀,上路!真有点“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的味道。
其实,这次行动早己被敌人的情报机关察觉,一重又一重的关卡正在等候着高维全了。这就得靠高维全的招数了。高维全凭他的智慧、机警、沉着。在敌人设卡附近的山头上,他在荆剌草丛中藏匿,蚁叮虫咬,不敢吱声,一直到深夜……也许是那场雷鸣电闪的倾盆大雨帮了他的忙,午夜时分,敌人终于撤卡了。他当机立断,趁机前行,终于在党组织指定的时间前赶到了海丰城。当全身湿透、又饥又渴、极度疲惫的高维全交上“答卷”后,他就昏睡过去了。
1927年4月12日,这是一个能让每个共产党人都记住的日子,蒋介石反革命政变,此后是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然后在中洞改编成立红四师、红二师,由于国民党的反复“围剿”、“驻剿”,红军处于相当困难的环境中,红四师所集中的干部来自全国各地,有斗争经验和工作能力,中央决定调部分红军干部到其它革命根据地。东江红军也撤离东江。于是,就有了五次护送红军官兵和国际友人去香港的“大转移”行动。
中央派遣的巡视员陆更夫,原红二师第五团团长刘立道,是这次转移的组织者,护送红军出港的交通线总站设在雁湖村,由总站长高维全负责接送由海陆丰到雁湖再到香港。那时候,红军反攻失利,大部分红军战士不得不分散撤离,分散到大安洞山区农民家中。高维全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往返于海陆丰与雁湖村之间,历尽艰险找到他们,然后又亲自安排,护送出港。在5批出港人员中,有红二师党代表颜昌颐、红二师师长董朗、红军班长曹福、红四师师长徐向前。徐向前在雁湖村休息了一个晚上,高维全将每批出港红军人员、行程及抵港后的情况向徐前作了详尽的汇报。徐向前听了汇报后说:“感谢你了,党和红军战士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第5批出港是1929年3月。这一次出港,有两个女战士,由于考虑到工作方便、安全,又经同志们的撮合,曹群娣与高立、曹桂兰与高贵湘两对年青的红军战士结为夫妻。曹群娣和曹桂兰留下在雁湖村。这战火情缘,这战地黄花,给这段峥嵘岁月留下了一段佳话。考虑到交通情报站的安全,中共东江特委指示,高维全和雁湖村的红军战士高庚松、高贵湘、高邦、高耀、高流明等10余人在港避难,并由调任中共香港市委技术书记李涛安排在长洲大菜园,以种菜为生暂时隐蔽。
1929年12月,根据党的指示,高维全他们又回到了雁湖村,干的还是老本行,交通情报站。他的双脚走遍了东江的山山水水,他的头胪被敌人高价悬赏;他在深山老林烧过炭,他当过杂货铺的掌柜;挖过战壕,打过硬仗;他任过稔平半岛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做过我军地下粮食加工厂的厂长;他和李涛是拜把兄弟,他和高健结拜父子……从1921年7月到海丰聆听彭湃的演讲,到全国解放胜利,整整战斗了28年。时势造就了英雄,革命造就了高维全。战斗的岁月让他有了丰富的传奇人生。

全国解放后,那些在革命年代和他一同出生入死、共同战斗的战友、他的部下、由他指引参加革命的年青人,有不少人都当了中高级干部。走上了更广阔的政治舞台,有开国上将,有军区司令,省市一级的干部就更多了,为革命舍生忘死,战斗了28年的高维全,却在革命胜利后,悄然淡出了。他只是当了一个比芝麻还要小的官,任过和平乡党支部书记,稔山供销社主任,稔山区委委员,惠阳县横沥区粮所副主任,1957年退休。1959年稔山建了个新电影院,他要求到电影院当了个义务管理员,扫地、带票、看门……
一个小小的雁湖村,就有数十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队伍,有5人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10余人为革命而光荣牺牲,2005年在全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现存的革命老前辈仍有9人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章。这样的一个革命摇篮,在东江革命老区,也是不多的。

面对着这样一块红色的土地,我激动,我愧疚,更多的是沉思。对这块红色的土地,我们了解得甚少,走进她的怀抱,是2007年8月31日,比前辈们迟到了半个世纪,比今年的“八一”建军节又迟了一个月。我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是享受着革命胜利果实的人,而我,却遗忘了种树的人和种树的这片土地。
一行大雁在雁湖村的上空,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kan/guangdong/huizhou_huidong.html
我的能力秀:http://abc.wm23.com/abbypeng

abbypeng(2014-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