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鹏带你了解涉县习俗——岁时时节
大家好,今天带领大家了解涉县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特殊的习俗。
春节
俗称:"过年儿"、"过大年儿"。旧时初一起五更,穿新衣,挂灯笼,给家中所供"天地"、"三代"烧香点蜡(俗称"布灯")叩头,放鞭炮,随之到村中所有庙内分别上供、烧香、叩头。到的越早越好,俗称"抢头香"。早饭,县城周围多吃面条,其它地区多吃饺子,其中有一两个包铜钱(现为铅质币),吃到者视为"有福气"。开锅盛饭,首先以少许分别敬神位和"三代"。饭前要给长辈磕头,饭后,先到本家族长辈处拜年,随后本家人结伙挨门串户给左邻右舍拜年。此日忌打碎盆、碗、盘等东西,忌训斥子女,忌争吵,忌动针线、说不吉利话,未出嫁女子忌拜年,初二外甥到舅舅家;初三闺女携婿回娘家(偏城、偏店一带女婿拜年,闺女忌拜年);初四侄儿去姑姑家,初五(俗称破五),迷信认为,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为不吉之日,故初五多不走亲串友拜年(有的地方不忌讳,并认为破五后磕头为晚,有不敬之意)。上年丧亡父母者(俗称服孝)初一到初五不拜年,初六才到亲戚家拜年。正月里在锅里常放馒头等食物,以示"不放空锅,常年足食"。此习中华人民共和成立后,移风易俗,曾一度被废或减少,现有的村又见恢复。
元宵节
俗称"正月十五"。除不拜年外,程序同过年无大异。而十五前后嘻笑娱乐之盛,为过年不具有。清嘉庆四年(1799年)《涉县志》载:"新春城市放焰火,树木系绳为九曲门(相传为古代黄河九曲阵法演变而来)。妇女有秋千之戏。元霄后一日,男女游,官府内署任其出入以为利?quot;。民间家家门庭院落皆挂各式灯笼。有的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耍拳术、吹奏,晚上游街串巷亮花灯,放烟花,不分昼夜,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其中,以更乐社火、张家庄花灯、神头高台、河南店烟花而闻名。正月十六日晚,家家门口点火全家老少围着烤,名曰"烤杂病"或曰"烤风道"。1990年于县城举办首次元霄节灯展,规模极大,曰"花灯三条街",精品纷呈,人们耳目一新,观灯如潮,塞街道不通。
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龙要出水升空,天将响雷下雨,此日早晨忌动刀动水,怕惊动龙抬头(现此忌已消)。早饭为炒玉米面糊糊(称"喝茶"),有"二月二,喝碗茶,银子钱,往家爬"之俗语,并在糊糊中,煮饺子称"龙蛋"。也有"二月二,吃龙蛋,引得钱,往家串"。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忤逆媳妇发了愁"之传说。认为二月二后,天要打雷,不孝顺的媳妇天地不容,要遭雷击报应。
清明节
为传统祭祖日,午饭后(有个别地方为上午)至坟上,将所带的少许面条及汤称"供食"倒坟头前,上香,燃"纸钱"(纸作串钱状)、"银元票"(木刻板自印纸钱俗称鬼票)、"纸锞"、"书纸"(将死者姓写上,下写子孙名)、"联京纸"(旧时有做成纸衣纸裤,今多用色纸24开三折呈长方状)表示为已故亲人送钱换衣。燃毕,磕头。女席地而坐痛哭,男向坟堆添新土,示意修房。最后,于坟堆上压约4寸见方各色"烧纸",以让人知家有孝子,不然坟不见新土,无烧纸状,则咒之为无后。是日,媳妇多回娘家祭祖上坟,有媳妇不上婆家坟之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有学校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晋冀鲁豫烈士公墓遗址、将军岭献花圈凭吊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
即农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月单五",战国时,楚国的忠臣屈原被谗害,于此日气愤跳江而死,人民怀念屈原,便将此日改作"端午节"以表纪念。另一说此日起进入炎夏,疾病流行,早起门上插艾,身上配香荷包,脚脖子、手碗上带五彩线(俗称花花线),意为消灾避邪。并在前一两天,女婿给丈母家,媳妇给公婆家送油糕(即油炸糖糕)以示老人节日安好,这一习俗一直流传下来,现多以吃油糕为主,也有部分人家食粽子。
七月七
即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大人常指牛郎、织女星为孩子讲故事。旧时,有的未婚女子常于当日晚烧香祈祷,求织女赐一手好针线营生,称"七月七乞巧",今已不存。
立秋
七月十五日立秋前后,一些地区有"抡火炭"的传统习俗,多为年青小伙用绳系铁网篓或铁盆内装干柴点燃,奋力抡大火苗,边抡边爬上山头,满山头火球蔚为壮观,以此预祝秋季丰收。此日农家多吃好饭,?quot;添秋膘"。
八月十五
即中秋节。节前亲戚朋友互送月饼,一至三斤不等。节日,尝新谷,上坟祭祖。入夜,在院内将苹果、葡萄、石榴等瓜果和月饼摆在供桌上,待"月上"即对月烧香磕头,然后全家围坐,品尝月饼、瓜果,以求团圆和吉祥。
重阳节
即农历九月初九,民间无大纪念活动。1989年河北省政府规定重阳节为老年节,机关、学校举行敬老活动。
十月一
农历十月一日为民间祭祖日,其习俗跟清明节无异,此为亡灵"送寒衣"。
冬至
民间于这天给牲口过生日,草料皆优,并在吃面条时,给牲口一碗吃。?quot;打一千,骂一万,冬至喂驴一碗面"的说法。认为牲口整忙一年也应犒劳。此日,忌打骂牲口。
腊八
即腊月初八,早起喝"腊八粥"(即小米汤煮花生、红枣、杂豆等)。喝粥前,将少许置院内石上,让麻雀吃,意在用米汤糊住麻雀嘴,来年别糟蹋庄稼。
腊月二十一
为民间"谢土"日,迷信认为土地由土地爷掌管,修房盖屋要动土,种庄稼要动土,为"答谢"土地爷免灾之恩,此日晚在院内设案点红蜡、摆供品、上香、点纸、磕三个头,香燃毕即撤供品。
腊月二十三
"二十三,神上天"俗传甚久。此日,在外人口都尽可能赶回家,灶王爷上天,临行?quot;数人口",便回天宫向玉帝汇报,来年据人口给好年辰多打粮食,即所谓"上天言好事"。晚饭忌有剩余,好让灶王爷说此家节俭,无余粮。饭后,烧香上供,送灶爷登程。
一过二十三,"年味儿"愈浓,人们忙忙碌碌有谣:"二十三神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捏圪瘩(即饺子,有称扁食)"
除夕
上午贴对联,俗称"对子"。有"穷横联,富对子"之说,即横联纸要小,对子纸要肥。1980年后兴贴双对,即门框门垛上均贴。除当年有丧葬之家贴绿纸外,均贴朱红对联。尽管家再穷也要贴,即使柴门小户也很讲究字句、书法,多求人撰写,内容不外乎向往吉祥如意、人寿年丰之类。此外,在树上?quot;树大根深";院里贴"满院春光";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石碾上贴"青龙大吉";牲口糟上贴"六畜兴旺";鸡圈上贴"鸡肥蛋大";粮囤上贴"米麦满仓";衣柜上贴"衣服满箱";风箱上贴"手动风来";梯子上贴"上下平安";炕头上贴"身卧福地"。并家中所供俸一切神位,均重新书写和张贴对联。除一般农家外,戏台、庙宇、商号等均各据所用及实业向往张贴行业对联。
下午,先打扫街道院落,而后,男人则到自家坟前烧香磕头,请祖先(称"三代")回家过年,归途忌在半路上停下办他事,以免祖先走失。回家后烧香?quot;三代"牌位;女则备晚饭(多为饺子)。
晚上"守岁"。晚辈携烟酒到长辈处(无长辈,弟到兄家里)相聚,喝辞岁酒,叙叙家常,平时有不周到处以求相互谅解。有纠缠分歧之事,通过长辈沟通解决,以防事僵。妇女多在家包好明早起五更的饺子,为儿女拿出新衣,欢欢乐乐也忙忙碌碌。不少青少年盼过年,进腊月就开始数手指头排日子,有的整夜不睡,一两点就燃鞭放炮,直到天亮,喜笑非常。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handan_shexian.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zhaopengli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095088693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09508869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