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名人——杨永泰

家乡区县: 广东省高州市

杨永泰(1880—1936),高州大井镇大坡山村人,字畅卿,清秀才。历任国会议员、广东省长、蒋介石南昌行营秘书长、湖北省主席等职。是国民党政学系首领之一。1901年入广东高等学堂,后改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研习法律。学科成绩出类拔萃。毕业后,任广州《广南报》编辑。1909年任广东谘议局议员,1912年任北京临时众议院议员,同年加入国民党,1913年6月,任国会参众两院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0月与张耀曾、丁世铎等组民宪党,1914年1月,与谷钟秀等在上海刊发《正谊》杂志。袁世凯废除法约,解散国会,杨离京东渡日本,同年7月,欧战爆发,与邹鲁、汪精卫、林森等组织欧事研究会。1915年任上海《中华新报》主笔。1916年初夏回国,与岑春煊、章士钊、梁启超、李根源等人会集肇庆,策划联合倒袁。1916年5月,他参与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任财政局局长,6月袁世凯病亡,黎元洪继任总统后重组国会,同年8月,国会重开,杨仍任参议院议员兼法制委员会委员。11月,与李根源、谷钟秀、张耀曾、周善培等人在京组织“政学会”,宣言以研究政治学术为职责,参众两院议员参加者颇多,杨为13名骨干之一。1917年代总统冯国璋又非法解散国会,杨与多数议员南下参加孙中山倡导的护法斗争,8月,至广州出席国会非常会议。1918年,杨在桂系军阀岑春煊、陆廷荣授意下,与郭春森、吴景濂修改《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法》,改军政府元帅制为合议制,并于是年5月召开的非常会议勉强通过,孙中山由大元帅降为七总裁之一。翌年7月,在桂系军阀掌粤时期,任军政府财政厅厅长,后任广东省省长。为了应付庞大的军政费用开支,他锐意整理财政,增加税收。还通过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发行纸币,并向日本驻台湾银行借贷巨款用来维持所发行纸币的币值。与此同时,在穗拆城墙,迁旧宅,修筑马路,拓宽街道,大兴市政建设。1920年冬桂系被粤军击退,杨于10月27是通电离任,暂返乡居。1921年5月,受北京政府令,赴雷州任安抚使职。之后去沪。1922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再任参议院议员。1923年,原政学会核心人物在北京开会,进行改组,杨被选为该会财政委员。1925年月6月,任善后会议财政善后委员会委员。1926年再赴日本,在东京闭门攻读,探讨自民国以来的中国社会问题及解决方法,写成《中国民主政治》一书。1928年杨谒见蒋介石。当蒋向他咨询国事时,即历历指陈内外大势,分析各地军阀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提出以蒋介石一统天下为张本的对策;外交上倒张作霖,政治上倒汪精卫,军事上倒阎锡山、冯玉祥,经济上倒张发奎、李宗仁。蒋惊为奇才,乃聘入幕府佐治。1929年7月任南京国民政府赈灾委员会特派员、导淮委员会总务处处长。1930年任国民党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1931年2月,任导淮委员会常务委员,后兼军事委员会秘书长。1932年4月出任蒋介石设于汉口之豫、鄂、皖“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他“把各方来文,摘要分列,寥寥数百字,要义包罗无遗,所拟办法也极为确当”。蒋曾谓得杨永泰后,省力不少。便把他视为左右手,不仅靠他处理文件,还和他商议国家大计。翌年3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秘书长,为蒋介石制定“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反共政治纲领和一系列强化国民党统治的措施,并参与策划对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军事“围剿”及瓦解由十九路军将领组建的福建人民政府。蒋无不言听计。由于他受蒋介石的特殊倚重,也因此更加声名显赫,以致恃宠弄权,招致国民党内其他政治势力特别是以嫡系自居的CC系对他的嫉妒和怀恨。1935年11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四川行营秘书长,同月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蒋在CC系及国民党元老、地方军阀的压力下,12月调杨任湖北政府委员兼主席。杨赴任后,按既定的“管、教、养、卫”四大政纲施政,致力于有利国计民生的实事。先后兴办金水农场和锤祥水闸,并规划建长江大桥。1936年1月兼湖北省保安司令。10月25日下午,应邀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参加宴会,返回途中在汉口江汉关轮渡码头候船时,遇CC派暗杀殒命。
老天寿(1882—1966),粤剧名演员,原名刘家荣,亦名天寿,顿梭镇西圳人。幼失怙恃,少年靠沿街叫卖糖果为活。每遇戏班演出,必购票进场边卖糖果边看戏。习久成迷,且善模仿。艺人见其聪明伶俐,加之天生一副丑角相,十二岁吸收入“祝康年”班学戏。入班后如鱼得水,勤学苦练,一丝不苟,艺技日进,二十岁担任要角,三十岁扬名两广。因其姓“刘”与“老”音相近,艺友和观众惯称他“老天寿”,他便以此为艺名。民国期间,他长时间在“祝康年”班担任丑生角色,为大台柱之一。经常巡回于粤西及台山、开平、恩平和广西南宁、梧州、玉林等地演出。他戏路广,功底深厚,既擅长丑角生,也善武生、花脸、公脚。但从不卖弄身段工,而是着意深入角色,细腻演活人物,一招一式的运用,全服从刻划人物性格的需要。抗战期间,他因抵制和拒演色情庸俗的剧目而被班主解职,宁可搭阴阳班演出糊口也不随波逐流。抗战后他失业,境况凄凉,只得沿街卖油,聊以度日。解放后他重返戏台献艺。1953年落籍吴川,与当地艺人张瑞棠、张少莲和外来艺人莫振勋、蔡德才等到组成光艺粤剧团,到粤西各地演出,并积极参加戏曲改革工作,他先后口述整理了十几出濒临失传的传统戏,对每出戏的每场剧情,每个角色的唱词、对白以及音乐唱腔都能娴熟地背诵出来。由于他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方面做出了贡献,1954年被聘为广东文史馆馆员,仍留光艺粤剧团工作。1962年2月25日湛江地区戏剧界隆重集会祝贺他从艺66周年和80寿辰。

keibi(2014-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