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

家乡区县: 陕西省南郑县

生活习惯

一、仪表服饰
发型 民国初年至“五四”运动前,农村男子尚保留清代发型:头发四周剃去,头顶蓄长发,编独辫,盘于头上,外包黑布帕。“五四”运动后,多数将长辫剪成短发,与现在妇女的短发类似,不同处是四周头发剃去,也有人剃光头。农家已婚妇女一般均留长发,用银簪盘结脑后称“纂纂”,外罩发网。男孩子多在头顶留护囱发,左、右、后三方剃去,只在头顶蓄锅铲形的一块。女孩子多剃掉四周留长发,在鬓角上各扎一撮,形同鸡毛毽子,叫做“偏帽盖”。12岁后则全留,编成独辫,用红头绳结扎垂于背心。工作人员、男女学生均短发,男多剪为平头、圆头,女多为短散发,叫剪发头。解放后,男性仍多留分头,女性由散发扎为双辫,有长有短,唯深山区少数农家妇女尚有留长发绾结的。近年,城乡青年妇女烫发、染发者日多。少数男青年亦有烫发者。城镇烫发店馆应运而生,生意兴隆。
耳饰 解放前,女孩子满12岁即穿耳,戴耳坠。解放后至70年代,此习消失。80年代以来,又有少数姑娘戴耳环。
手饰 解放前,富家妇女讲究手上装饰,指上有金、银戒指,腕上有玉镯、银镯,个别有金镯。一般人家妇女也有戴手镯的,只是价值不高。解放后戴手饰的人减少。近年,有个别年轻人戴戒指。老幼戴手表者,与日俱增。
服饰 民国前后,服色多喜兰黑二色。山区人们上下衣,多喜宽大短;平川则时长时短,时宽时窄,颇不固定。无论长短,多系大襟,右衽布纽扣。男子老少喜着长衫,农家外套短袄或棉坎肩(南山叫“领夹子”),并束腰带,劳动行路时,常把下襟提转扎入腰带内悬起;富人绅士,长衫外套黑马褂或皮夹子,不束腰带。农家妇女全穿短衣,老太太外套坎肩,年轻妇女劳动时,胸前佩围腰,围腰有的是满襟无后背,有的是短裙,只护腹前;富家少妇,多穿旗袍短裤,少数有长裙。旧式男女裤均不开口,上端弥接白布裤腰,腰口宽大,穿时褶叠,外系裤腰带。衣服质料,富者绫罗绸缎,贫者土布(自纺自织,叫家机布)。民国初,富人间穿阴丹士林、皂布、斜布、织贡尼等“洋布”。中青年喜穿中山服,其它便服多为对襟。解放后,衣着变化较大,长衫、大襟衣、大腰裤逐渐淘汰。50至70年代,男人普遍穿中山服、军便服,女穿圆领、翻领服或其它便服。80年代以来,男子着西装的日多,妇女服饰尤为新颖,花色繁多。
头戴 旧时男子一般不戴帽,只包黑布帕,裹满头。冬天有戴棉风帽者,帽尾宽大,呈半圆形,覆盖肩背。青少年多戴黑色瓜壳帽,富家阔少和旧公职人员多戴大礼帽。妇女多缠黑色长帕,所缠样式与男子不同,露出头顶,只缠四周(产妇例外)。山区妇女布帕很长,头部四周缠扎很厚,样式特殊。南山区还有部分男女喜包白布帕,只包一圈,传说这是为诸葛亮戴孝的遗风。少数富家妇女有戴“勒子”者,“勒子”形似无顶棉帽,仅长条一扇,上有刺绣或银花珠玉装饰,戴时从前额向后交接绑扎。一般少女喜打光头。解放后,国产商品日多,妇女多用新式绒帽、针织头巾之类,走向全国大众化。
鞋袜 旧时农家男子多穿草鞋、麻鞋,冬春时穿布鞋、布袜,均由自家手工制作。秋冬雨雪时,布鞋下面套木屐,或者用棕包脚外套草鞋,少数人有牛皮钉鞋。妇女小孩的鞋面讲究刺绣,袜底与脚后跟处,亦扎花绣朵,常作送人礼物。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鞋袜已为工业品取代,手工自做者逐渐减少。
婴儿装饰 风衣为正方形,有领无帽,常用来将婴儿手脚腹背全包,头部外露,另戴帽子。此种帽子,旧时或由其母自做,或到满月时由舅家馈送;帽形多样,有的刺绣绚丽,有的银饰斑烂,有的双耳上方有银铃数对。现在的风衣、帽子已多由工业品代替,只有山区部分农家仍沿用旧款式。
枕头 旧时枕头均为冬瓜形长枕,直径约5寸,两端各有彩绣装饰。中所营等地部分妇女能制作动物形枕头,如猫枕、虎枕等,栩栩如生。此枕供小儿使用,既含祛灾避邪之意,又为幼儿玩具,堪称工艺美术制品。解放以来,城乡枕头多为新式长方枕代替,旧时长枕已很少见。
二、饮食习俗
本县山区平川,饮食习俗大同小异。(1)同有粗细粮兼食的风尚。平川盛产稻麦,吃饭以米面为主,兼搭少量玉米、红薯等杂粮;山区多产玉米、洋芋、红薯,向以米面等主粮和玉米薯类等杂粮兼半搭配。解放后,平川主粮增产幅度很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主粮压倒优势,基本上已不吃杂粮。山区主粮增产幅度较小,特别是在“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紧张,吃杂粮多于主粮,常以薯类瓜菜代替部分主粮,称“瓜菜代”。近几年来,亦开始以米面为主,杂粮搭食比重普遍下降。(2)口味基本相同,略有南北之分。酸甜苦辣诸味,群众兼好,烹肉作菜,酷嗜辣椒与花椒,近似川味。平川对酸味尤为偏好,家家都有酸菜坛和浆水盆,一年四季酸菜不离,盐味特别重,又酸又咸。甜食主要是元宵与醪糟,无论山间与平川,凡正常年间,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做元霄和醪糟,除自食外,还用以待客,或作为礼物送情。尤其醪糟一物,农村产妇十有九备。吃苦味食品,本县人也有偏好。有一种高产蔬菜,叫苦瓜,熬炒为菜,食之清苦,别有风味。此种嗜好,至今未变。(3)喜好肉食,吃法山、川略异。全县人普遍爱吃猪肉,乡里人有“几天不吃肉,心里燥得慌”之说,南山老乡嗜肉尤甚。民国时,富家食必酒肉;中等人家每逢初一、十五即吃肉,叫“打牙祭”;贫家肉食较少,间有担柴卖草割肉回家食用者。杀猪过年为传统习俗。除灾荒之年,即使贫雇农家,亦大部分杀猪过年。解放后,杀年猪的乡俗更盛,除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外,其余年份,特别是近几年来,超过任何历史时期。据协税乡枣林村第七村民组和南山喜神坝乡新建村树林组调查,1985年春节时杀年猪户数均在91%左右。猪肉大都自己食用,春节食用一部分,其余熏成腊肉,留作平常食用。熏腊肉向为普遍乡俗。肉的吃法上,南山吃肉风格特殊,肉块很大,称做“木梳肉”、“杠子肉”。碑坝与南海等地待客,席上少不了“盖碗肉”,肉片比大碗口的直径还长,两端搭在碗边上,食之确能解馋,表示诚心敦厚。平川人家讲究细作,不切大块肉。(4)惯于粗粮巧作,向有多种乡土食品。南山人喜欢的食品有:
搅团 玉米面搅成(部分人家搅成糊),加以浆水菜和调料,食之经济可口。
蝌蚪饭 将玉米粉调成稠浆,用漏勺漏成小蝌蚪状,煮熟,再捞出调以肉汤或其它调料即成,因状似蝌蚪或小鱼,故又叫“包谷鱼儿”。
粗豆腐 豆浆不过渣,烧开加油菜或白菜、食盐及少量酸水点清即成(有的加米煮成粥)。因不去渣,故又叫“连渣闹”。
米糕馍 用大米磨浆,一半熟一半生搅和一起,发酵后,再以蒸笼蒸成半寸厚左右的发馍,洁白酥甜,经济可口。平川有人将此种馍的米浆盛在缸内,霜冻后,春节前时再蒸制成糕,山里人叫做“冻馍”,平川人叫“水酵馍”。质地细密柔软,其味鲜甜如饴。
盐菜 本县城乡人民嗜好吃盐菜,由来很久。家庭妇女,每年春季用青菜、包儿菜、香椿芽、蒜苔洗净晒至半干,加盐和油煎辣子等调料,装入坛内密封,腌制而成。盐菜切成四五寸长,捆成小把的叫长盐菜,切得很细的叫短盐菜。长盐菜腌存数年不坏,其味芳香浓郁,熬肉下酒,视同山珍。乡下人常为姑娘出嫁时准备摆茶之用。盐菜中还有用大蒜腌制成的蒜瓣,叫盐蒜,食之甜香喜人。
泡菜 又叫酸菜。城乡人家制作食用极为普遍,千家万户,四季不离。
浆水菜 为酸菜的另一种,将白菜、油菜叶、萝卜茵烫成半熟,在盆内发酵即成,简便经济,为家常菜之一。
民间乡土菜还有豆豉、红豆腐、豆瓣酱、辣子酱、豆腐干之类,皆为传统佳肴。家庭妇女每年制作此类食品,都要各显身手。
另外,普遍盛行于境内的食品还有:
面皮 用大米磨浆蒸制而成,不仅是城镇每日销售量最多的经济小吃,亦是农家最喜好的冷食。据了解,现有南郑人到西安、重庆等地开设面皮小吃店的,生意很好。
凉粉 用扁豆、豌豆、蚕豆等杂粮的淀粉加水搅煮而成,还有大米凉粉、红苕凉粉、橡子凉粉等。这种食品或冷食或热食,加以调料,老少无不喜爱。
粉皮子 用蕨根粉或苕粉、洋芋粉加白矾烫制而成,冷后切成细条以芥末、油辣子、陈醋等佐料,色味俱佳,尤为年轻人所好。解放前,高台乡齐家湾村的粉皮子闻名陕南。
菜豆腐 豆浆稀饭内加放豆腐片,吃时蘸辣子、香菜末,其味清香,营养丰富,为便饭佳品。
浆水面 浆水菜炒豆腐丁做臊子调面,另加油辣子。原县城么儿拐的浆水面,向为乡下人所欢迎。
宴瑞帕 农村办红白喜事待客时,主家总要发纸各席,让客人把席上的干炸肉等食品一起包回家去。据说此俗起于明代,因汉中的瑞王府宴客后,用布帕包食物送客,故称“宴瑞帕”,原意是拿回家去孝敬老人。也有人说是春秋时代郑国人颖考叔之遗风。现在农村仍有此习。
三、住房习俗
解放前,城乡建房普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讲究勘地论风水,造房大小高低少不了一个“八”字。房舍开间有九尺八、一丈零八,最大有一丈二尺八。进深以房盖的椽木长短计算,从屋背到前后檐口,各用一个六尺椽和一个八尺椽的叫“六八尺”,各用两个八尺缘的叫做“重八”,室内进深为二丈四尺,房屋高度从屋脊到地面有一丈五尺八、一丈六尺八、一丈七尺八,尾数都带有八字,人们认为:要想发不离八,直到现在的新式楼房建筑才基本打破这些旧规矩。院落结构:有钱人家为四合院、三合院瓦屋;贫寒人家修房一字单排,一间至三间,多草房。普遍为宽前檐,窗子小而少,后墙无窗户,且多不南向,光线极差。住房的共同习俗为;正中一间无窗户,门从中开,叫堂屋,设祖宗神龛,左右两边的房间为睡房。贫穷人家房屋奇缺,两代同室、三代同室者甚多。猪牛圈与厨房相接,锅头上普遍无烟囱。解放后,50、60年代,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不少草房翻瓦房。70年代少部分群众盖起了砖墙瓦屋。80年代修房观念有所更新,不讲风水,到处出现土墙换砖墙,平房升楼房,水泥地板玻璃窗的人家。多数灶屋装有烟囱。猪圈、鸡舍、厕所布置日趋合理。建房上梁之日,普遍讲究庆贺,除鸣鞭炮外,还要在中梁上张帖“上梁大吉”的横额,并悬挂大彩红新被面;新柱上帖对联,如“上金梁千年富贵,立玉柱万代兴隆”、“修高楼感谢国策,建新家不忘党恩”等等。
四、行路习俗
解放前,人们外出行走时,讲究长辈先行晚辈后行,妇女先行男子后行的礼节。因本县毗邻四川,也许是蜀国古风的传播,与周公礼教相沿,现在仍有此等风尚。旧因交通不便,工具缺乏,除富豪仕宦人家骑马坐桥乘滑竿(一种担架)、新娘坐花桥外,劳苦大众无论远近,均为步行,且有背负肩挑之苦。出远门时,不少人讲究吉日良辰,忌讳不吉利的言语和征兆。解放后,新娘改为步行,或骑自行车。交通运输,除山区有背负肩挑外,平川多用架子车。80年代逐渐被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代替。

如期而至。(2014-05-2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