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古会
春节 历来普遍重视,无论贫富,家家孩子都盼过年。春节前半月,都要尽力操办年事,各家经济力量不同,年货的成色亦有高下浓淡之别。一般人家进入腊月,都要拆洗衣被,准备新装,进行室内大扫除。从腊月三十日开始过年。是日,大都讲求更换祖宗牌位,张贴门神春联,祭祀坟陵,家人回家团聚,午餐或晚餐,举行家宴,叫做吃“团年饭”。
除夕夜,灯火通明,全家围炉,谈笑坐夜,深宵才眠。较富裕之家,老人要给孩子们散压岁钱。
大年初一,春节正日,黎明即起,老少新衣,迎神祭天地、祖宗。富家鞭炮轰鸣,所谓“爆竹声声辞旧岁”,向家中祖辈拜年。早餐大多吃元宵或挂面,象征团圆顺利。早餐后,由家长或族长率领子孙等辈,到族属家向长辈叩头,叫做“团拜”。主家备有茶点果品,招待拜客并对小孩赏赐拜钱,叫做“打发”。初二至初五,向舅姑姨丈等亲人拜年或回年节,互送酒肉糕点等年礼。凡少年儿童来拜者,主家都要打发钱。未婚女婿、新婚夫妇来娘家,打发尤重。初四夜,打扫室内外整洁,将垃圾倾倒野外,叫做送神送年,也叫送五神。初五谓之“破五”,早晨吃面片,名曰“补巴”。
新中国成立后,春节时祭天祀祖基本革除,宗祖牌位、灶神爷均已取消。门神原已绝迹,而近年又有所见。其它吃穿庆贺之风大体未变,但各时期风行程度不同。60年代,因“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影响,春节冷落,徒有其名,鞭炮之声不闻,拜年者罕见。80年代以来,冬、腊月家家杀年猪、酿醪糟、碾元宵面,户户不缺。临到除夕十日前,家家赶制新衣,操办年货者满城满镇,摩肩接踵,盛况空前。
春节期间,机关单位职工除商业服务行业外,初一至初四休假过节。初五以后干部工人上班,农村有人开始做活,但年节并未过完。农村集镇还要举办狮子、龙灯、彩莲船、竹马、高跷等文艺演出。不少人家,还要请客吃春酒,亲戚间继续频繁往来。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才算结束。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旧时集镇居民大张花灯,通宵达旦,任人观赏,家家吃元宵过大年。此俗现在仍存,只是花灯减少,白天仍有社火等文娱活动。
春龙节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又叫中和节。此日黎明以簸箕盛草木灰,用树枝敲打,把草木灰圈撒于房外墙根四周,边敲边说:“二月二灰簸箕,虫虫马蚁飞过去”。以祈防虫免疫。同日炒黄豆、玉米花,让小孩们嚼吃,象征咬死虫类,以免为害。现在尚有炒黄豆、玉米花的作法。
清明节 在清明前一二日,为全县传统扫墓节。现在尚有扫墓鸣炮烧纸的习俗。
端阳节 农历五月五日,又叫端午节,城乡盛行。旧时农家当天黎明出门采集菖蒲、艾叶悬挂于门楣,以为防病驱邪,同时采集金银花、香茹、升麻、柴胡之类,存作饮料和药物。是日讲究吃鸡蛋、粽子、饮雄黄酒,并用雄黄酒给小孩点额。下午汉江河有水上健儿表演龙舟,远近青年沿岸游览观光。姑娘、媳妇穿戴整齐,胸前佩带彩色香囊,俗称香包,用绸缎刺绣(形如菱角、鸡心、绣球、花瓶、天鹅等,内装香料、外缀珠须),惹人喜爱,兄弟姊妹和未婚对象互相赠送或喜戏揪夺,以寄情谊。现在龙舟、香囊逐渐消失,吃粽子、鸡蛋、大蒜、喝酒仍然延续。因雄黄酒有毒无人再喝。未婚女婿去岳丈家送节礼,丈人家打发雨伞之类习俗尚存。
曝晒节 农历六月六,又称晒经节、天贶节。这天因阳光最强,白昼亦长,旧时多此日晒书、晒衣物,以免虫蛀腐蚀。现在仍有晒毛料等衣物者。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本县自古盛节。旧时城乡人家,白天准备佳肴盛餐,晚上陈月饼瓜果以祭月亮。现虽不祭月,但欢庆中秋,吃月饼赏月的习俗仍沿袭未变。这天农村未婚女婿要到岳丈家送节礼,以便与女友相会。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早年农家多于此日庆祝丰收,吃糍粑。有闲人登高游览,展望秋色,舒畅胸怀。近年,国家规定此日为老人节,开展敬老活动。
腊八节 腊月初八。每年此日早餐,用糯米加肉丁、豆腐、山药、芋头、红白萝卜等物做粥,称腊八粥,全家食用,共祝来年五谷丰登。
除尘节 旧时腊月二十三至除夕前,家家进行大扫除,同时户户拆洗衣被、洗头理发,迎接新年。大年三十夜,人人温水洗脚。此种传统,现仍兴盛。
古会 解放前民间流行各种古会,如农历正月初九有天爷会,三月初三有娘娘会,五月十三有关爷磨刀会,六月十三有龙王会,七月十三有牛王会,七月十五有土地会,七月二十二有财神会,八月二十七有孔圣会。还有一些行业的敬祖会,如四月十八为药王会,七月初七为织女会。另外还有青苗会、春牛会、孝义会等等。这些古会,有些反映人们祈祷事业顺利,获得丰收的愿望;有些带有迷信色彩,期望神仙降福;有些则是农民贸易交换的需要。解放后古会渐废,代之而起的为集市贸易和物资交流大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