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这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早在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邓艾偷渡阴平,曾修栈道于宕昌境内,开辟了入川蜀道。古羌族曾在这里建立宕昌国,凤凰神的传说绘就了官鹅沟的奇山秀水,长征史诗让她蜚声中外。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1954年建县的宕昌县,由于交通的制约,守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却是远近闻名的穷县,守着奇山秀水旅游资源这棵梧桐树,却招不来财富金凤凰。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扶贫困县。
“宕昌县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加之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交通建设极其落后。改革开放之前,全县仅有一条路况很差的国道212线沟通外界,大多数乡镇不通车,很少的通乡公路也非常简陋,路况差,晴通雨阻。全县332个行政村能通农机的不到三分之一。交通落后是制约全县社会经济的重要原因。”县长陈恒这样说。
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薄弱的经济基础,宕昌县委、县政府历届班子和公路建设者没有被困难吓倒,“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落后现状激起了他们勇于进取的创业之心。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省、市重点帮扶的机遇,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落实全市交通发展大会精神,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持之以恒地推进公路交通大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公路交通大会战,着力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交通主管部门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跑市跑省争取项目,乡村两级组织竭尽全力化解矛盾纠纷,着力解决拆迁占地问题,一批交通重点项目的实施,在陇南大山深处筑起了一条条奔向小康的金光大道。
公路建设助推城市发展
1998年,宕昌县委、县政府实施以城市建设促进扶贫开发的战略。全县以城区道路改建拓宽为重点,进行了长征路、滨河路和212线城区过境路三路建设,打通长征路西口,接通红河大桥,打通长征路东出口,接通国道212线。“三路”建设中,共拓宽改造道路10公里,实现水泥硬化路面2.7公里3.1万平方米,沥青硬化路面5.7公里4.2万平方米,兴修了城关立交桥、红河大桥、庙沟桥等桥梁。
2002年以来,全县利用国债项目,实施旧城联结国道212线建设工程,开创了全县城市交通建设新局面。旧城联结国道建设工程总投资1300万元,以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施工,全长6.7公里,其中新建线路长3.6公里,路面有效宽度30米,设计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化带均达到城市化道路水平,同时兴建了白水川大桥和官鹅大桥。旧城联结国道项目带动了旧城坝2000亩荒滩地的整体开发,短短几年,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区拔地而起。
2008年,全县实施新城区滨河路建设工程。滨河路全长2.6公里,路面有效宽度20米,水泥硬化路面2.9万平方米。2009年2月,县委、县政府开工羊马城岷江特大桥,大桥桥面宽42米,预算总投资410万元,有效解决了县城新旧城区交通不畅的问题。
打通“断头路”
打通“断头路”,实现与周边市县的通畅,构建开放的扶贫开发环境。从2007年开始的南腊路建设工程是宕昌县委、县政府开放开发战略的重点交通建设工程。
为了全面启动南河乡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把南河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多次与甘南州迭部县联系沟通,达成共识,上马南腊路建设项目,联手打造旅游经济圈。
2007年8月,县委、县政府组织发动全县76个县直及省市驻宕单位、企业以及南河乡8000多干部群众开展公路建设大会战,大干15天,一举拓宽整修了南河至池沟苗圃公路17.4公里,累计移动土石方14.4万立方米,铺砂9600立方米,使之达到路面平整、边沟畅通、纵坡平顺、路基稳定的标准要求,用“宕昌精神”创造了新时期公路建设“宕昌速度”。
南腊公路全长54.5公里,既是两县藏汉群众的致富路,又是一条旅游大通道,将官鹅沟、哈达铺景区和腊子口、九寨沟景区联结成一个大旅游圈,为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其中宕昌境内32.5公里。2008年,县交通部门全力奋战,一举打通了剩余的15.1公里,实现了全线连通。一期国道212线至上漳湾10公里通乡油路已完成1公里混凝土硬化,水泥桥3座,其余路段正在实施公路构造物工程。
位于宕昌东部的南阳区辖南阳、韩院、竹院、好梯、兴化五个乡镇,盛产党参、大黄、红芪等中药材和羊角辣椒等经济作物。然而,沟通南阳区,联结礼县的白临路要翻越海拔2600多米的毛羽山,由于山高路险,滑坡、泥石流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公路晴通雨阻。多少年来,交通问题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和商贸流通,制约着南阳区的经济发展。
针对这一状况,交通部门积极向上争取,2006年以来,先后开工临江铺至好梯、韩院至竹院、好梯至礼县沙金、兴化至南阳、兴化至界牌山等5条通乡油路建设工程。临好路46公里,其中油路里程30公里,凝结碎石路面15公里,混凝土路面1公里,兴修桥梁4座。韩竹路23.4公里,在全市检查验收中,被评为通乡油路质量优良工程。
全长16公里的好沙路联结好梯乡和礼县沙金乡,是全市交通主干线昌河坝公路的延伸部分。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集中力量,全力攻坚,率先突破,受到了市委、市政府贺信嘉奖。与此同时,全县兴修兴化至界牌山17公里道路,打通了通往礼县洮坪乡的另一条出口路。2008年12月30日,兴化至南阳21公里通乡油路工程举行开工典礼,揭开了南阳区公路建设新的一页。兴南公路兴修桥梁3座,目前已全线贯通。南阳区与县城沟通的另一条公路兴化至车拉也通过招标,正式开工建设。
近年来,全县还先后启动实施了理哈路、大牛路、宕将路、宕簸路、新脚路、新车路、角狮路、沙阳路等8条县乡道路。这些道路均按山岭重丘区四级公路技术标准进行建设,除角狮路采用混凝土硬化外,其余道路全部铺油硬化。通乡油路的实施和竣工,使宕昌与周边市县的出口全部打通,县城通往各乡镇和乡镇之间的断头路也全部打通。全县形成了农村公路主次相连、干支相接的公路网络体系,交通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县域开放开发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
官鹅沟景区和哈达铺景区建设是宕昌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而公路建设是景区建设的重中之重。顺应旅游发展需要,交通部门建成了官鹅沟景区公路19公里,其中混凝土硬化路面11公里,兴修了具有民族风格的鹿仁大桥。哈达铺景区完成了2公里滨河路的改造硬化。景区公路的建成,使全县迎来了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006年以来,全县先后完成和开工建设通乡油路10条201公里;联网公路6条120.5公里;旅游公路4条22.27公里。
村村通公路引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甘江头乡的袁家山村、赵家山村是两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村子,与川坝相对高度在七八百米以上。“我们这两个村原来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很大,坡很陡,一应生活用品全靠人背畜驮,一不留神,连人带牲口就滚到山底了,东西摔坏、人畜伤亡的事时有发生。”袁家山村党支部书记韩安生说。
2007年,交通部门启动通村公路项目,一举修通两村公路13公里。公路的建成,结束了两村3000多人人背畜驮的历史。
新寨乡全道村、明上湾村两千多群众身居大山深处,世世代代吃尽了不通路的苦。2007年底,乡村组织群众大干,交通项目资助,一举修通了7公里通村公路。
在利用项目建设交通骨干网络的同时,全县利用国家以工代赈项目,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开展乡村公路建设大会战,走出了一条创业之路、奋进之路。
在通村公路建设中,县上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措施,激发乡村干部群众修路积极性,使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义务投工投劳,克服种种困难,修建通村公路。
如果说通达项目解决了群众的基本行路难问题,正在实施的通畅项目则提高了村村通公路的等级和质量。通畅项目采用水泥硬化路面,宽度3.5米,成为受益村群众的小康路。
近两年来,全县实施公路村村通通达项目95条380公里,通畅项目5条20公里,其中2007年、2008年通村公路项目已全部通过市局验收,被评为全市公路建设先进县,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2009年,28条通达、6条通畅公路已经完工,待市上验收。便民桥幸福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