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板鹞风筝

家乡区县: 南通市崇川区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盛名的南通板鹞风筝。


   南通是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盛产板鹞,为全国绝无仅有。板鹞硕大无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古人在纸鹞上以竹丝为弦,风吹有声,如筝鸣响,故取名风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风筝世界中,形声兼备的南通哨口板鹞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艺术瑰宝。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声音可传到几里之外,十分雄伟。


   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古人谓之“潍南江北海西头”。原为沙洲,后沙滩与陆地相连,有着大片平坦的沙滩,为放风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从农历正月直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当地的俗谚说:“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可见放风筝活动早就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放风筝的人多了,自然做风筝的人就多了,风筝也就越做越精美了。南通就有一大批精于扎制板鹞的民间工艺师。


   风筝看起来漂亮,放起来潇洒,但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制作一个风筝要十几道工序,与北方风筝不同,南方哨口风筝在制作上除了扎、糊、绘、放四个工艺流程外,还多了一道,也是最关键的一道工艺——雕刻哨口。
板鹞风筝的扎制工艺要求颇高,首先选择质地坚实、弹性好的江南毛竹或本地上乘的老竹来扎制骨架,粗细长短随风筝的大小而定,一般都在晴天干燥的日子扎制,这样便于让扎绳收紧。最早的板鹞风筝出现在北宋时期。就这样,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板鹞风筝从正方形、长方形发展为六角形、八角形相联的七星、十九星等不同大小的组合。无论形状怎样变化,竹子始终是主要材料。


    板鹞风筝的绘画和北方风筝基本相似,都是先白描后彩绘的工笔绘画。在内容上,北方多注重动物,尤其是飞禽,而南方多注重人物,大多是采自民间故事。板鹞风筝上画得最多的是八仙过海图,取其富贵吉祥的寓意。绘好的绸布按风筝的大小骨架粘合,在粘合时,早期的风筝都是采用针线缝制。但由于板鹞风筝正面挂了很多哨口,放飞时,针线缝合的板鹞布面容易裂开。现在已改用胶水和胶带粘连,更加省力省时,也利于拆卸。


    南通板鹞风筝最大的特色就是这一排排的哨口,这里的“哨”和“口”是分开来讲的。小的“哨”在风筝的最上边,大的“口”在风筝的最下面,大的哨口是整个风筝里的重低音,一般是由葫芦制成。制作时,根据哨口盖面的大小,切出葫芦的口径大小。通过打磨、浸泡后上漆晾干。
竹哨是哨口中音色最为清脆明亮的,它是通过老艺人一刀一刀加工出来的。竹子削得越薄,音色就越亮。一般板鹞风筝上的竹哨口,以三个大小不同的哨口合为一组,称为连哨。竹哨的大小是根据竹子的粗细来定的。再根据高低音的不同,挂制在风筝上。能让哨口发出声响的,是雕工相当精细的哨口盖面。盖面是根据哨口的种类来决定所采用材料的,一般小哨口、竹哨口都是用竹子雕刻的盖面,大型的葫芦哨口就用南通当地产的季节树来做原材料,因为它质地轻,不容易变形。


    雕刻好的哨口,经过试音,区分高中低音,由上至下排列在鹞面上,有的鹞面可装有数十个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放飞时,其响声明朗,音调悠长、音量巨大,震空齐鸣。
板鹞风筝由于装载一整套音响设备,有一定的重量,因而入飞时对风力有一定的要求,大型板鹞要六级以上风力,小型板鹞也需要五级风力才能稳定升空并发出悦耳音响,而对放飞的人来说必然要耗费一番气力。


    板鹞风筝和北方风筝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板鹞风筝缀有两条起平衡作用的尾巴。
作为中国风筝四大产地之一的南通,风筝在这里曾有过灿烂的历史,在长达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它已深深地打上了南通的地方印记,从单一的六角板鹞到现在的七联星、十九联星板鹞,无不反映了人们对它的不断改进和深切喜爱。


    今天,一切传统的民俗与娱乐都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有意思的是人们对风筝的兴趣并没有减退,风筝悠悠荡荡地飞过了一个又一个世纪,那鼓荡在天际的哨音,仿佛是历史在风中久久回响,人类的一切愿望,总是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到平常生活中,风筝就是我们放飞的理想与愿望,它把人们的美好梦想带上蓝天,载到天际,人们的目光和心愿都随同它一起放飞、升腾、飞向天际、飞向未来。

whatever(2014-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