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要历史

家乡区县: 肇庆市高要市

高要古为百越之地,高要县署设在羚羊峡口(现端州区),因羚羊峡有居高扼要之势而取名“高要”。高要地理位置独特,史称“当西南之要冲,扼两广之咽喉”,是岭南传播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通道,亦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遗留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古迹,是肇庆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高要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初创了古老的史前文化。
高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军事重镇。高要先置县,后升格为郡,并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县,使高要升格为郡、州、府的行政中心,这是高要成为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政治中心的开始,奠定了千年名郡的基础。政治上的不断加强和稳定,为南迁移民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中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大量输入,促进了高要的经济发展。高要建县第二年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立高要盐官,为岭南仅有的两处盐官之一,珠江口内外的盐均通过高要北运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中原所产的丝绸通过高要到达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在陆上的延伸。著名的端砚问世于唐代,成为高要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

西汉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是全国36个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护府,管理西江流域原住民族事务。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县,分隶4郡,统属广州。四会县、怀化县隶南海郡;广信县、高要县隶苍梧郡,统属广州;

南北朝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为郡,并把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统辖岭南13州。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

宋代是高要大规模开发的重要时期。北方的战乱带来了大量移民南迁,人口的迅速增加,使西江一带土地得以大量垦殖,兴筑堤围加速了土地的开发和村落的建设,高要县被朝廷定为望县。

明朝至清代中叶,高要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兴盛景象。

鸦片战争以后,大批高要人逐渐移居海外。高要华侨分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澳大利亚为最多。

Besty(2014-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