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在山东临沂,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沂蒙山小调》是老百姓最爱唱的,这首歌曾经给了老区人民无尽的力量。
如今,一曲《新沂蒙》,唱出来的是“继往开来描绘时代画卷”的豪迈与喜悦。
红色的歌谣越唱越响。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拼搏、奉献’为核心的沂蒙精神正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沂蒙的山更高啊,沂蒙的水更甜”
——精神的力量更加强劲
很难相信,这就是传说中“土得掉渣”的沂蒙老区:风光旖旎的沂河纵贯南北,河面上倒映着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两岸造型各异的广场、园林、亭榭连缀成景;连绵八百里的蒙山,宛如一个巨大的生态公园,人称“天然氧吧”、“养生胜地”。
几乎所有外来的人都“彻底颠覆了对沂蒙老区的旧有概念”。连世世代代的老户人家,也啧啧惊叹这“神话般的变化”。
沂蒙人民的红色履历表可圈可点,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战争年代,沂蒙老区120万人冒着枪林弹雨支援前线,20万优秀儿女踊跃参军,10万先烈血洒疆场,铸造起“拼搏与奉献”的沂蒙精神。而这种精神又激励着沂蒙儿女努力建设“大而美”、“富而强”的新临沂。他们以“大水城”建设为核心打造生态之美:以沂河为蓝色中央公园、柳青河为自然生态廊道、祊河为红色动脉、陷泥河为绿化静脉……临沂市建设局局长李作良说:“‘以河为轴、两岸开发’是总思路,我们把防洪蓄水与休闲观光结合起来,建起集水、岸、滩、堤、路、景于一体的长达330公里的滨河景观大道,使临沂呈现出‘城中有水、水在城中、城水相依’的独特风貌。”
临沂以当代审美意识把连绵起伏的群山建成了大大的“生态公园”。市旅游局局长支富增说:“蒙山已成为集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科学研究、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公园、科学公园’。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8%,孕育出了一个个‘樱桃之乡’、‘板栗之乡’、‘中草药之乡’……”
盛夏的夜晚,在沂河的湖心岛,国内首部水上红色大典《蒙山沂水》正在精彩上演。巧借人文与自然景观,综合运用声、光、电等科技和艺术手段,全新演绎出“沂蒙印象”,可谓美轮美奂!临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广阔说:“《蒙山沂水》立体而形象地凸现出临沂人的精气神,让文化的甘霖越来越甜润!”
临沂精心打造古今文化相辉映的文化名城,以文化创意之笔建设出一座书法之城、兵学之城、商贸之城……同时,一个个“文化地标”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省内最大的科技馆,高达326米的广播电视发射塔,13万平方米的文化艺术中心,一座座博物馆和大剧院拔地而起。诸葛亮的“智圣文化”、王羲之的“书圣文化”、银雀山的“兵圣文化”与“红色文化”一起,融会贯通,凝结为富有鲜明个性的文化符号。
“精气神”激活了八百里沂蒙,“文化提高”万众参与,“文化创造”各尽其能,“文化成果”共育共享。融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体育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大院遍布村村寨寨。
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不忘打造文艺精品,临沂先后创作出了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电影《沂蒙六姐妹》、夺得中国电视金鹰奖的电视连续剧《沂蒙》等,编纂出长达340余万字的《沂蒙颂歌》系列丛书。在蒙山深处建起红色拍摄基地,在沂河岸边建起“国际影视城”,为铸造“沂蒙印象”搭起舞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