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成安县自古流传着“送羊”的习俗。每年夏季麦收刚过,出嫁的姑娘便会带着新麦面蒸的馒头回娘家瞧娘,当地有句俗语,叫“割罢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瞧娘。瞧娘不全为瞧娘,为着跟娘去要羊”。一进农历六月,家里有外孙(甥)的村民便开始蒸“羊”送“羊”了。 所谓“送羊”,是指外公、外婆和舅舅给外孙(甥)送羊。古时送的是活羊,现在则送白面蒸的面羊。一般情况下,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对面“羊”,每对“羊”都由一个大羊和一个小羊组成。除了面羊,还有一些用面蒸的小“耍物”,有动物,有蔬菜,如青蛙、茄子、兔子、蝴蝶、蛇等。需要注意的是,耍物得一对一对的,每样一定要是双数,不能只蒸一只。 送羊一般是在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十之间,最迟不能超过六月。送羊要送好多年,姥姥去世后由舅舅、舅妈送,直到外甥结婚或舅舅、舅母去世,俗语有“妗不老,羊不倒”之说。
“送羊”习俗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关于“送羊”这一民间风俗的形成,在当地大多数人认为送羊这一风俗是来自“羊羔跪乳”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妇人,丈夫死得早,她辛辛苦苦将儿子拉扯大,儿子却不孝顺,老妇人非常伤心。她的哥哥知道了这件事,便送给外甥1只母羊和1只小羊,外甥看到小羊每次吃奶总是跪着,孩子便问他舅舅:“这是怎么回事?”舅舅意味深长地说:“小羊跪着吃奶是对母亲的孝敬。瞧瞧它们多么懂事!”外甥听了此话,非常后悔,从此痛改前非,孝顺母亲。村人知道这件事后,传为美谈,并纷纷效仿,自此,便有了舅舅给外甥送羊的习俗。送羊,过去送真羊,后来改送面羊。送羊习俗是对子孙的一种孝道教育。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孝”一直是中国人十分重视的一种传统美德。每年送羊给外甥,寓意让外甥时刻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送羊习俗也在悄悄地起着变化。以前送羊都是送特别大的面羊,一只面羊就重达10公斤。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面羊孩子们也不再爱吃,所以羊也由过去的面羊演变成“糖羊”、“面包羊”以及现在最盛行的“蛋糕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