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刘清韵

家乡区县: 连云港市连云区

刘清韵(1841一1915年),女,又名淑曾,小字观音,字古香,海州人。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1915),因出生时母亲梦见观音手持梅花,故又给她取了个小名叫观音。刘清韵出身于江苏东海一个盐商之家,她的父亲刘蕴堂是二品封鹾商,家业最盛时有盐池200座,土地200顷。富裕的家庭条件使她得到比一般家庭女孩更好的教育,当然这也和她父亲的开明有关,“以稍聪慧,爱而教之读”,加之她本人天资聪慧,很快就崭露头角。据说她一岁能言,二岁识数,三岁认字,四岁而能背唐诗、辨四声,很早就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六岁时,她被送到家塾和男孩子们一起读书,到十二岁时,已是能诗善画、在当地小有名声的才女了。

咸丰九年(1859),正值妙龄的刘清韵嫁给钱集的才子钱德奎(族中后人现大都居住在钱东村六塘组境内)。钱德奎,字梅坡,号香岩,多才多艺,是当地有名的才子,著有《谈易》、《国学丛书》、《宋词比较》等。才子配才女,这桩婚姻成为当地的美谈。婚后,两人相知相得,生活很是美满。他们经常在一起咏诗赋文,切磋技艺,并相互为对方的作品题诗品评,比如后来刊印的十二种小蓬莱传奇卷首均标明“古僮钱梅坡香岩校订”,刘清韵也为丈夫的书画作品题了不少诗。刘清韵后来总结自己的这段生活,很是满意,“来归外子梅坡,又以笔墨相怜重,人生遭际,可云无憾”。在这种长时间优裕闲适的生活中,刘清韵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有诗词、散曲,也有戏曲,她还为自己的书房起了十分雅致的名字:小蓬莱仙馆。其间值得一提的是,同治六年(1867),她随丈夫南游杭州,在紫阳书院听讲,并与著名学者俞樾结下师生之谊。其后,她还随丈夫到沭阳书院听讲,拜当地名士王诩为师。这些机会在当时对一个婚后的女性来讲,是十分难得的,它不仅扩大了刘清韵的视野,对其文学创作当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刘清韵的一生同宋代才女李清照颇多相似之处,她们都是早年生活优裕,有一个能够理解自己、和自己诗酒唱和的丈夫。晚年陷于不幸,在极端落寞中走完人生旅程。但是,她们在文学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刘清韵多才多艺,一生写作了不少作品,仅刊印传世者就有《小蓬莱仙馆诗钞》1卷、《瓣香阁词》1卷、《小蓬莱仙馆曲稿》和《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成就。她的诗词清新飘逸,挥洒有致,言辞间透出豪侠之气,自成一格,其老师王诩称其“不假师授,抗苏辛而揖秦柳”,给予很高评价。另一位当地名士周丹原也高度称扬刘清韵,认为其“诗笔清妙不名一家,词则逼近苏辛,迥非漱玉断肠之比”,“其人散朗有林下风,故笔墨亦潇洒无脂粉气,近代闺媛罕见”。但是,后世最为关注的还是她的戏曲创作。据已刊行的十种作品来看,题材内容较为广泛,或写儿女恋情,如《氤氲钏》、《鸳鸯梦》;或写家庭波折,如《镜中圆》、《英雄配》;或写士子归隐,如《千秋泪》、《天风引》;或写侠义情怀,如《丹青副》、《飞虹啸》,或写市井世情,如《黄碧签》、《炎凉券》等,结构布局、遣词行文也都很有特色。俞樾称其“虽传述旧事,而时出新意,关目节拍皆极灵动。至其词,则不以涂泽为工,而以自然为美,颇得元人三味。视李笠翁十种曲,才气不及,而雅洁转似过之”。这既指出了刘清韵剧作的特点,又对其进行了比较公允的评价。

正因为刘清韵在文学上特别是戏曲方面的突出成就,后世屡有文章评述,像谭正璧的《中国女性文学史》、周妙中的《清代戏曲史》都将刘清韵列专节介绍,《历代妇女著作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曲志·江苏卷》等大型辞书也都将其收入,列为专条,散篇的评价文章也屡屡见于报刊。近年来,由于研究者的努力,在刘清韵的家乡陆续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材料,如1987年,在淮阴市文化局工作的李志宏(现在宿迁市文化局工作),在刘清韵家乡发现了民国间刊印的《沭阳县钱氏族谱》,解决了学术界悬而未决的刘清韵生平、生卒年、名号等问题。1990年,李志宏又发现了民间传抄的久已失传的两种刘清韵戏曲作品《望洋叹》和《拈花误》,这样人们已能看到刘清韵的十四种戏曲作品,无疑,这对刘清韵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还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位晚清才女。

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yumiao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405500642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3405500642?source=blog
梧桐子网江苏省连云港连云区网址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lianyun.html

余淼(2014-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