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不嫁在当今社会也属罕见,然而在明德嘉靖年间就有为抚养三代终身不嫁并受到皇上封赏的大爱佳话。
民国二十一年《商丘县志》十一卷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现谷熟镇(当时为归德府)解氏一家父母早亡。膝下次女名叫妙成以及解让、解荣、解智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妙成自幼善良和顺,懂礼节、知大义。妙成看到三个弟弟尚未成年,便与三个弟弟相依为命,勉强度日。可解让、解智皆未到而立之年撇下四个幼儿相继去逝,其妻远走他乡,四个孤儿嗷嗷待哺。当时邻居纷纷劝说妙成把四个孩子送人。面对四个可怜的侄儿,妙成决定将其抚养成人,不谈婚嫁。(归德府志载:姑志在抚孤,遂不欲适人)。解妙成虽然是个未嫁女子却与弟弟解荣一起拉扯四个孩子。世人对其刮目相看。可最不幸的是弟弟解荣婚后生有一子也英年早逝,养育五个孩子的重担一下子全部落在了妙成一个未嫁弱女子的身上,引起当时世人的一片唏嘘。解妙成孤身一人养家理事。白天下地干农活养家糊口,晚上纺棉缝补照顾侄儿,并促其读书学礼,呕心沥血。直到五个孩子长大成人,又为他们成婚立家。五个侄儿有了子嗣之后,数年之后也相继去逝。妙成一人又承担起抚养五个娘家孙儿的重任。生活困窘,她咬牙坚持,千难万苦,她无怨无悔,用她大爱无边的胸怀延展爱心、谱写道义、信守承诺。
时值(嘉靖三十三年),翰林大学士张居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一日张居正到归德府东南(现谷熟镇)见一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老婆婆领着几个孙子回家,遂上前口称大娘问路。解妙成说:“我虽年迈苍苍,但一生未嫁,岂能称我大娘?你不见我头上扎有红头绳吗?”这一反问,让张居正颇感意外,仔细打量这位虽然白发苍苍却神采奕奕的老婆婆,遂问其根由,方知解妙成抚养三代、一生未嫁。钦佩之情油然而生,随口说道:“厚德大义,当播天下”。返朝后张居正作为裕王朱载垕的老师,常常说及此事。及裕王(明穆宗)即位,张居正肯请降旨以彰其德,并载入典册。遂有现在的“上善若水,德隆载物”滚龙镶边圣旨碑保存下来。然而当圣旨到时,解妙成已经去逝。据《归德府志》二十六卷记载,解妙成享年八十有九,竟以处子终于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解妙成出宾那天,方圆百里,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群众前来送行。奇怪的是就在送宾的人们离开后,大旱七十七天的归德府地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刹那间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们奔走相告,“下雨啦!好雨啊!解氏姑显灵啦!”一阵甘霖缓解了当时火烧火燎的旱情。人们纷纷传说这是解妙成厚德大义感动了天地,一时传为佳话。其宗孙为报答姑祖的大恩大德,在解妙成墓旁搭建了一个草庵为其守陵一年。自此解氏一族繁衍生息,成就了如今解氏宗族万千人众。
自圣旨碑立起后,归德府尹为其重修了墓冢,因解妙成一生从未嫁,所养护后人皆为本家,无有外姓,所以修建了倒座祠,
坐南朝北,祠在墓前,并派专人看守。当时,解氏姑墓冢占地百亩,前有牌坊、后有祠堂,石人石马、巍峨壮观。行人走到这里无不瞻仰祭奠,更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虞城县志》人物篇。二二一页记载)
解氏姑虽然没有结婚,可经她一手抚养的孩子却有十几个,所以对小孩的一些常见疾病诊断调理颇有经验。周围邻居特别是年轻妇女遇到自己的孩子头疼发热都爱向她请教指点。解妙成去逝后,当地谁家孩子有病了都还到解氏姑祠堂烧柱香,许个愿,保佑孩子早日康复,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解氏姑当作为孩子驱除百病、永保平安的女菩萨,常年香火不断。现有高一米、宽五十公分上刻“故姑解妙成之炉”的石雕香炉存于刘店乡解楼村。
据《虞城县志》记载。每年农历二月、八月由归德府尹代皇上祭祀。(称为御祭。《归德府志》记载的“一路三祭”,就是一路上祭祀三个地方,分别是虞城县境内的刘店乡御祭坟、谷熟镇解氏姑、营廓镇木兰祠)。
文革期间,大破四旧,这里的一切毁于一旦。(现在谷熟镇东街仍留有解氏姑墓冢。解氏家族每年清明节及农历十月初一都去祭奠,现有滚龙镶边圣旨残碑保存于刘店乡解楼村。解氏宗派家谱上(自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1371年始记)也有记载。
解妙成温润如玉的性格却有一颗宽厚仁慈的赤子之心,她人如其名,高德厚义、信守一生,为了道义,牺牲了自己的美好青春,更不惜以迟暮之年,抚养侄孙,孤守奉献,死而后已。她所传播的大义和隆德,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和追慕。她的事迹远播华夏,千古传颂,不愧为巾帼木兰故里又一颗灿烂明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