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爨文化(三)

家乡区县: 云南省马龙县

影响
清代末最后一个状元,云南省石屏县的袁嘉谷先生所说:“碑在大爨前,反而谓之小爨,以石形别之也”。碑文的笔划在清代咸丰二年后曾被人在原笔划深刻和剜改过一部分。碑文为从右往左直读的汉文化艺术特点的书刻格式。碑正文的散文体碑文共5行,有一行是7字,其余4行都是30字,散文体碑文共127字;韵文体碑文共7行,有一行是16 字,其余都是30 字, 韵文体碑文共196 字;散文体碑文和韵文体碑文共323字;正文之下有职官题名13行,每行4字,除碑末左下角最后一字残缺外,其余都清楚,共51字;碑末落款13字;爨宝子23岁早死,事迹少,但碑上的铭文字数却总计多达402字。
<爨宝子碑>碑末的东晋“大亨四年岁在乙巳四月上恂立”落款中的“大亨四年”乃误用,因东晋“大亨”年号是桓玄篡晋时使用的,一年后桓玄失败。“大亨”年号使用仅一年,次年即不实行,仍用原来“元兴”年号。桓玄篡晋失败后,安帝改元“元兴”的第三年又改元为“义熙”。爨氏在边远的云南曲靖(当时叫“味县”和“建宁”及“宁州”,笔者注)竟未知,仍书刻“大亨”此中央王朝不用的旧年号。中原改元而爨氏竟不知,此乃是爨氏称霸古代南中地区,独踞一方,偏安南疆,闭关自守的结果和物证。所谓“大亨四年”,类推应是“义熙元年”,即公元4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爨宝子碑》左下角镌刻有清代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七月,南宁(今曲靖市,笔者注)知府邓尔恒所题跋文,记述《爨宝子碑》出土及移置经过和评述该碑乃罕见之宝物:“碑在郡南七十里杨旗田(今越州,笔者注),乾隆戊戍已出土,新通志载而不详,近重修南宁县志,搜辑金石遗文始获焉,遂移置城中武侯祠。孝晋安帝元兴二年壬寅改元大亨,次年仍称元兴二年,乙巳改义熙,碑在大亨四年乙巳,殆不知大亨未行,故仍遵用之耳。仪征阮文达(云、贵总督阮元,笔者注)师见《爨龙颜碑》订为滇中第一石,此碑先出数十年而不为师所见,惜哉!抑物之显晦固有,时与晋碑存世者已鲜,兹则字画光完好,愿与邑之人共宝贵之,咸丰二年秋七月金陵(今南京,笔者注)邓尔恒识”。1927年,武侯祠毁于战火,此碑曾一度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餐风饮露,受阳光曝晒,风雨剥蚀,险遭损坏。辛被一寒士张士元发现,搬回家中,以靠传拓《爨宝子碑》的拓片卖钱为维持生活,“小爨碑”才得以保存下来。1937年,为迎接民国“京(今南京)滇公路周览团”的到来,才由民国云南省教育厅拨款在曲靖中学内建“爨碑亭”,并将“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今曲靖,笔者注)盟誓碑”移置其内一同贮藏保护。1989年在爨碑亭东面10米处,另兴建了一座圆形六角攒尖式顶,用以象征民族团结的“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盟誓碑亭”,将两通碑刻各置一亭,分开陈列和保管。爨碑亭(见照片)是采用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技术中的“穿斗式”与“抬梁式”相结合,建筑形式是四方形亭阁回廊式的造形艺术,单檐歇山顶。爨碑亭门上方中间和门两侧楹柱上悬挂有清代“经济特科状元”、云南省石屏县的袁嘉谷先生亲手所书“爨碑亭”三大个篆字和其撰书对联:“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称南滇小爨 石碑永寿二千载年”。袁嘉谷先生高度赞誉了这通历史文化艺术文物至宝——《爨宝子碑》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袁嘉谷先生亲手所书写的爨碑亭名篆字圆润饱满而秀丽,圆劲而有古意。对联的楷书笔力古厚丰腴,雄劲有力,书体的笔法酣畅流利,秀丽遒健而洒脱,也是难得的珍贵书法艺术遗物。
《爨宝子碑》碑文的书体艺术别致且有趣致,笔划结体在隶楷之间,还有篆书遗姿,极具刚健雄强的时代艺术特征。其书体笔划结体艺术变化无常,忽隶、忽楷、忽篆掺拌,可谓是“三体合一”的融合体,古朴浑厚而奇巧;书法艺术内刚而外柔,方笔遒劲,就象刀凿斧击而成,拙中带巧;字体参差有趣致,同字异写,无一字雷同;章法布局艺术大小错落,彼此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任其自然,和谐统一。《爨宝子碑》是兼有字体美、笔划美、章法美、镌刻精美的碑刻艺术珍品。其点画、字形、行气、篇韵都浑然天成,潇洒且轻快。它问世后,即为世所重,为金石书法家所喜爱。国学大师康有为先生对《爨宝子碑》赞不绝口,在其所著《广艺舟双辑&#8226;碑品》中称它:“朴厚古茂,奇姿百出,当为正书古石第一”。康评价《爨宝子碑》在书法艺术史上和汉文字的演变史中有:“上为汉分之别子,下为真书之鼻祖”此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又说:“吾爱古碑莫如《谷朗》、《郛休》、《爨宝子》……以其由隶变楷足考源流也”;还对它作了形式象化的具体比喻:“《爨宝子》端朴若古佛之容”。康有为先生对《爨宝子碑》称赞不已,可谓是钟爱有加了。清末有个诗人看了两通“爨碑”后写诗云:“法书二爨足珍奇,朴茂肃疏世几知?邂逅偏逢嘉客至,挑灯逆旅对读碑”。也是称赞有加。
《爨宝子碑》书体艺术在近现代的赞词则有李根源称它时说是:“下笔刚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可见它质朴的外表怎么也掩盖不住《爨宝子碑》内在刚柔兼有的妩媚诱人的秀丽气质。周钟岳则给它以“南碑瑰宝”之美誉。抗日战争欺间,一位专习“爨体”书法艺术达30年之久的书法家卢蔚乾,到云南省昆明市举办他的个人书法艺术展览期间,专程赴曲靖和陆良县了却他一览《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的夙愿。不巧,到曲靖时爨碑亭门上锁紧闭,无可奈何只得隔窗窥视,后遗憾地留下了:“寻碑万里曲州来,惆怅碑亭锁末开。窗外共君窥宝子,绿荫檐下几徘徊”的诗句。他到陆良县的贞元堡看到了《爨龙颜碑》后常说:“对于大小爨 碑,三十年来,始终弗解,故二爨不啻为余学书之津梁”。原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秦咢生先生撰七言绝句赞《爨宝子碑》曰:“大亨玉影吐芳甘,邈邈春风三月三。不守故常非放诞,故将流别振西南”。还有原上海书画院副院长韩天衡写诗赞它:“滇南乏古书,有书即奇出。一通爨宝子,羲之叹勿如”。已显书法家们对《爨宝子碑》的爱慕之深,都是称赞不已的溢美之词。可知《爨宝子碑》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和汉文字演变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是珍稀难得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艺术和汉文化艺相融合的结晶物。近现代海内外许多书法家和书法艺术爱好者躬身实践,临摹研习《爨宝子碑》的书体方法,从《爨宝子碑》碑文的笔划结构中吸取精华后大笔创新,卓然成为书法艺术大家,令人赞赏不已。“爨碑”书体艺术在现今的文化艺术生活中用于书籍封面题签,如《爨史》、《南诏野史会证》等,古朴可爱。用于电影片头字幕也很好看,如电影《林则徐》的片头,《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字幕等都别有风味。爨体书法艺术在广州应用的最为广泛。
爨文化
《爨宝子碑》蕴积1500多年的“历史文化艺术营养”,滋养了中外许多代书法艺术家和汉文字学家及“爨学”研究者,令人感叹不已。改革开放这此年以来,为摹写和研究《爨宝子碑》而来云南曲靖者络绎不绝;连海外友人、专家、学者、书法艺术爱好者、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也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来到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的爨碑亭中,观赏《爨宝子碑》这一古老的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艺术遗物——碑中文物珍品,一睹它的风彩,领略其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艺术风韵,寻求汉文字演变及书法艺术真谛和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明,它是探寻研究爨氏在古代南中地区消失的诸多神秘历史文化艺术奥秘真谛的宝贵实物史料。《爨宝子碑》在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发展国际友谊上起着桥梁作用和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使人赞叹不已而感慨万端地曰:真中华国宝耶!

wm23VW0U7TAL(2014-05-2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