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方埭
生祠镇新生村十一方埭,它既不是以十一户方姓取名,也不是以十一方田取名。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个埭的附近有座玉皇殿,殿里有十一名和尚,为了拉粮运物,和尚们饲养了一头驴子。一天黑夜,驴子被贼子偷走了。主管殿内佛事的方丈,带领和尚四处暗访,八方寻找。终于在一家铺子找到了一张驴皮,一看正是殿里的驴子。经店主提供线索,在三里外的善人场抓获了偷杀驴子的贼子。
方丈指着贼子说,"我们出家当和尚,是行善的,从不杀生,你们竟偷杀殿里的驴子来了!阿弥陀佛!"贼子气焰嚣张地说:"吃殿里的驴肉,你有什么办法,我们还要杀你们这批秃驴呢!"
方丈无法,气得只好诉讼到县衙门评理。
县官接到状子,很快将贼子传到公堂,审问道:"你住哪乡哪村?"
贼子回答说:"住善人场。"
县官听后,将惊堂木一拍,喝道:"岂有此理,善人场的人,应该是行善做好事的,为什么要偷杀方丈的驴子呢?"传令当堂二十大板,把贼子打得皮开肉绽,关进牢房,并判决两条:一是将善人场改为十一方埭,让贼子的子孙万代不要忘记偷杀和尚驴子之事;二是限三天之内买一头驴子赔给方丈,贼子才能释放回家。
善人场的其他贼子们,当夜筹集资金,买了一头驴子送到玉皇殿,交给了方丈,官司才算了结。
这场官司,很快传遍全县。因为和尚化缘俗称"吃十方",是光明正大之事,吃十一方意思是不守本份,靠偷窃扒拿过日子。故至今,仍有些老年农民看到自己的子女不安心种田,游手好闲,就骂道:"你去吃十一方好了"!
朱家坝埭
生祠镇金星村五组名叫朱家坝埭。仔细一了解,整个朱家坝埭三十几户人家,除一户姓柳一户姓吴,且都是解放前后搬来的,其余全部姓陆,没有一户姓朱的。要是将这个埭叫成陆家埭,倒还是名符其实。再说埭东埭西,埭南埭北,没有一处有坝,哪里来个朱家坝,甚至还以朱家坝为埭名,而且多少代来,一直沿袭至今,是何缘故?
原来,靖江建县以后,靖江西片半个县通往靖城、越江的道路,只有沿团河北岸边的一条大道,西片的老百姓如果要进城去办事或者做买卖,或是城里人、城里的官老爷们要到西片来,都得从这条大道上经过。所以这条大道就成靖江西片东西交通的要道了。
这条大道通过其它港门的时候都有桥,不是木桥就是石桥,唯独通过二圩港的时候没有桥而是一座土坝。就在这座土坝旁边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姓朱。东西几十里的大道边,还只有这户朱姓人家。当时这条大道上的来往行人已经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了。可在那时,既没有脚踏车、三轮车,更没有摩托车、汽车了。有的只是步行的人群,间或有推小车的、抬轿的,偶尔也有驴拉的车,马拉的车等。步行走路是比较吃力的,这是大家共知的,大多数步行的人,途中总想歇歇脚,休息休息,这也是人之常情。于是这路边的朱姓人家便常有借凳歇脚的人群,且每天不断,尤其是到了夏天。朱姓人家虽然家境一般,三间冷摊瓦屋外加两间草盖的小屋。但户主却是一个好善乐施,乐于助人的大好人。他见每天歇脚的人多,索性就在门前搭起了一个大阴棚,而且自备了桌子板凳,外加茶桶之类的东西,让要歇脚的人,有一个比较舒适的歇脚地点。这样一来,每天到这里来歇脚的就更多了,他们不单有凳,有桌子,口干了,还可以喝点水。有许多远道的,甚至早已计划好,赶一上午路,到朱家坝"打尖",带着干粮,就着朱家的开水,吃过中午饭,再赶路进城,就这样,朱家给了人们方便,朱家的名声就传开了,朱家坝的名声也就传开了。朱家附近村庄自然而然地成为朱家坝埭了。
后来,大概是因为建公路(即江平公路)的缘故吧,公路必须从朱家的宅基上经过,朱家拆迁至别处。公路在二圩港上修建了"洋桥",原来的土坝开挖了,朱家迁走了,土坝不存在了。但是朱家坝却名声在外,存在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