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团”杂技艺术和河北吴桥、山东聊城齐名,“十八团”所在地建湖是我国杂技艺术的三个发祥地之一。
“十八团”是建湖县庆丰镇的俗称。古代这里东临大海,周围滩涂皆为盐场,灶户聚居成若干个“团”。废灶以后,“团”就变成了十八个自然村落。村民大部分以杂技谋生,因此这里就被统称“十八团”。后来,随着这些杂技艺人足迹遍布全国,逐渐在杂技界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标识。
早在汉唐时期,十八团一带百戏艺人的角抵、冲狭、跳丸、走索以及吞刀、吐火等技艺,就常在京城乐棚表演,有时还为宫廷演出,声誉颇佳。明初,朱元璋实行移民垦植,苏州有一部分杂技艺人被迁至十八团,加上原先在京受其他戏曲排挤的本地杂技艺人陆续回乡,从此十八团即成为杂技家族聚居之地,计有200多户,其中高、吴、周、徐、陆、万、夏、董、廖、张等十大姓人丁兴旺,身手不凡,被称为杂技“十大家”。
十八团附近牧草茂盛,设有两淮马政牧马场,明永乐年间(1403—1424),杂技“十大家”纷纷买马,增添马术、驯兽等新的表演项目,人们始称有马的杂技班为“马戏班”,后逐步又把杂技团体称为“马戏团”和“把戏团”。清代,苏北庙会盛行,十八团马戏班经常到庙会表演,项目日益丰富。气功、顶技、蹬技、飞叉、爬竿、舞狮、马术、戏法(魔术)等技艺,不仅形式优美,难度较高,且已讲究服装道具的应用,开始注意造型美。康熙年间(1662—1722),十八团兴办马戏会,每年重阳节前后为会期,时间半个月,会址设古基寺。届时凡流散在外地的十八团艺人都回原籍参加演出,群英会聚,各显神通,观者逾万,极一时之盛。此时,全国各地有不少杂技艺人和杂技爱好者前来观光或者拜师学艺。清代中叶,十八团马戏班已发展到20个左右,足迹遍布沿海各省,享誉大半个中国。民国期间,军阀混战,捐税如毛,十八团杂技艺人生计艰难,纷纷流落江湖,有的成为乞丐,有的被抓去当壮丁,有的当了地主和资本家的长工、女佣,有的还漂洋过海,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谋生。那时杂技艺人以船为家,流动表演,每到一处,围布作场,叠桌为台,中立长木旗杆,露天表演。为了招徕观众,不得不表演一些惊险、恐怖节目。如高空节目“三上吊”,没有保险绳、带,一旦失手,非死即伤。杂技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受尽了地痞、流氓、官僚、恶霸的欺凌,真是卖艺如卖命,度日如年。到抗战前夕,十八团只剩下几条破漏的“把戏船”,20多个杂技演员,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几乎濒于艺绝人亡的境地。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那些已经改行的杂技艺人组织起来,发展成为双福、江河、胜利、新民、得胜、大众、新艺、人民等8个民间艺术团体,不久又合并为建湖县杂技团。从来不登“大雅之堂”的杂技,登上了剧场舞台。从灯光布景到服装道具、音乐效果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演出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苏北农村,南抵上海、杭州,北到开封、济南等地。艺人们积极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对杂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旧时代的那些残酷、恐怖、荒诞的节目被剔除,那些表现劳动人民勇敢、坚强、机敏、自信的传统节目,如滚杯、顶碗、托盘、转碟、耍坛、爬杆、钻圈、舞狮、走钢丝等杂技节目和口技、古彩戏法等魔术节目,则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还引进了一批诸如狮子舞、空中飞人、高车踢碗等新的节目。1959年,在盐城地区庆祝建国十周年文艺会演中,建湖杂技声誉大震,先后改为地区属、省属杂技团。1983年建湖县杂技团改名为盐城市杂技团,隶属建湖县管辖。此外,全县登记在册的民间杂技团体有12个,没有登记而广布乡村的民间业余杂技艺人有数百人,形成了专业与业余共存的庞大的杂技队伍。1994年,省政府又批准以盐城市杂技团为主体,在建湖创建江苏省杂技培训中心,建成集训练、比赛、科研于一体的人才培训基地,为十八团的杂技乃至全省杂技艺术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