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其价值不仅仅是囿于一种经济实用链条,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愉悦和鉴赏功能。草编魅力,熠熠生辉。它是利用蒲草、玉米皮、麦桔杆、树条等野生资源编织的一种手工艺品,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堪称中华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
据专家考证,编织艺术的源头应上溯到“结绳记事”。“绳”与“神”谐音,先民们彼此传递信息、表达思维、帮助记忆,都用绳子打结。战国时代已有绳结纹饰的铜壶;明清时代人们常用绳结作避邪的饰物;梁武帝诗中也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吟咏唱。
在民间,劳动者更是把美好愿望和实用功能紧密结合。刘备就曾从事最朴实的编织活动:“织鞋贩苴”。这大概就是昌编艺术所附着的实际功能。随着后来编织技艺的发展,出现了繁多的图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成为华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博兴县湖滨镇地处麻大湖之滨,风景秀美,景色怡人,盛产苇草、蒲草、三棱草,有悠久的民间手工草编历史,是我国主要草编产区之一,制成的草编工艺品种类繁多、花色各异,具有浓厚的传统民族特色。博兴县作为享誉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草编之乡”,草编业一度成为全县颇具活力的特色产业。
草编历史渊源流长,它是利用蒲草、三棱草、苇草、玉米皮、麦桔杆、树条等野生资源编织的一种手工艺品,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堪称中华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目前可见的中国最早的草编遗物,是河姆渡人制作的,距今已有7000年之久。又据《礼记》载,周代已有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宣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据1959年发现的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我省6000年之前也就有了草编技艺及产品。
秦汉时期,草编已在民间广泛使用,品种有草鞋、草席、草麻、草帘及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等,汉代至盛唐,草编亦较发达,除了蒲草编制蒲衣蒲鞋等,还有其它蒲制品。
博兴县湖滨镇是我国主要草编产区之一,制成的草编工艺品种类繁多、花色各异,是享誉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的“草编之乡”。关于草编,在当地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早以前,麻大湖畔有一位勤劳而心灵手巧的妇,一天跟自己的孩子在树荫下乘凉,她一边哼唱着歌曲,一边把落在树下的麦秆拾起来随意编织着什么。
http://wutongzi.com/kan/gansu/qin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