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县地处河西走廓中部,古称氐池,为多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这里的各族群众都喜欢唱民歌。民歌的演唱形式活泼多样,可在高山旷野放牧、旅行时独唱,也可在田间地头劳动时对唱,逢年过节闹社火,还可在三弦、板胡、笛子的伴奏下化妆演唱,平时,还有老人(多为盲人)偕一小丫带着板胡、三弦走乡串户演唱。民歌根植于人民中间,流传在群众口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由于唱民歌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智慧,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是自我娱乐的一种好形式,因此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久经不衰。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又有新的发展。
民乐的民歌曲调,高亢流畅,婉转悠扬。既有内地民歌古朴抒情、典雅明快的韵味,还融进了雪域高原青海牧区民歌粗犷高亢、悠扬豪放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曲调朴实优美、内容丰富生动。再加上民乐特殊的地方方言,别有风味。
民乐民歌大致分为花儿(少年)、小曲小调、打夯号子、秧歌社火曲、酒歌、佛歌等六类。民歌题材广泛、有叙述历史的《十二古人》、《十把扇》、《珍珠倒卷帘》、《述清朝》、《十二将》;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王进宝鞭扫大草滩》、《马仲英出山》;有反映爱情故事的《闹五更》、《王哥放羊》、《织手巾》、《绣荷包》、《割韭菜》、《纺棉线》、《摘黄瓜》、《送情郎》、《害相思》;有反映自然科学实践的《采花》、《冻冰》、《对花》;有反映风土人情的《姐儿浪街》;有反抗压迫的《孟姜女哭长城》、《诉冤屈》;有劝人弃恶扬善的《吃斋词》等。
“花儿”又称“少年”。唱“花儿”叫“漫少年”,是流行于民乐山区的一种山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清新,曲调优美,用固定的曲调一边编词一边唱,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或在深山牧羊、旅途跋涉中,引亢高歌,借以抒发感情,驱散疲劳和寂寞。其创作手法多采用对比、夸张的手法,有的含蓄深刻,耐人寻味,有的平铺直叙,一语道破。有控诉解放前苦难生活的:“马家队伍黑心肠,又要款子又要粮,撵的鸡飞狗上墙,百姓给下(读ha)的孽障。”有表现青年男女受情的:“隔河望着牡丹开,恨不得连根移来。妹妹好比是嫩白菜,一指头弹出个水水(读fei)来“。
小曲小调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在民乐民歌中占的份量最重,曲调也最多。说的乡土话,唱的人间情,深受群众喜爱。既可独唱、对唱,也可合唱;不仅在劳动时唱,闲暇时也唱;女人们坐在热炕上一边做针线,一边轻轻地哼唱。《送哥哥》“我送哥哥大路北,谁知老天下大雪,早知老天下大雪,留下哥哥住一月。”“我送哥哥清水河,清水河上一对鹅,公鹅展翅飞过河,母鹅河边叫哥哥。”表达了青年男女渴望自由恋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送情郎》表达了青年男女的爱慕之情:“送郎送在一里墩,手托荷包送亲人,荷包好比妹的心,千里万里伴郎君。”“送郎送在二里墩,满园韭菜绿茵茵,刀割韭菜根还在,我送郎君情意深。送郎送在八里墩,八宝丝带送手中,丝带本是千条线,勒在腰里记在心。”比喻妥贴生动,托物寄情,想象丰富,感情炽烈。尤其最后一段“送郎送的没踪影,看不见郎君一丁丁,前走三步头发晕,旋旋的跌了个坐骨蹲”,唱出了离别后的痛苦之情,真是撕心裂肺,天转地晕,何其形象!《王哥放羊》讲述的是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十一月里数上九,黄泥沟里路难走。手扳门环往外看,不见王哥到门口。一等等到五更头,灯没捻子又没油,剪一股头发当灯捻,滴一点眼泪当灯油,舍我的身子舍我的命,舍我的王哥万不能。”。表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诉冤屈》?讲述一个妇女受折磨的故事,深刻反映了旧社会妇女的苦难生活,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控诉和无情的揭露。“提上个篮篮上南坡,迎着了娘家的亲哥哥,哥见妹来笑嗬嗬,妹见哥来眼泪多。”于是“一对大石上对面坐,妹把冤屈对哥说。”她便给自己的哥哥叙述那苦难的遭遇:“自从出嫁到婆家,你妹子天天受折磨,连打带骂欺负我,我把一天当一年过。人家的公婆好公婆,我的公婆赛阎罗,人家的女婿好女婿,我的女婿是瞎货,比我大了十几岁,腰又弯来腿又瘸。腰弯腿瘸且不说,伙着公婆打骂我”。这是对旧社会买卖婚姻的控诉。接着讲述她遭受的折磨:“十二块板炕冷被窝,冻得我半夜睡不着,蒙住头儿刚睡热,倒糟鬼公婆又喊我。天天夜里推石磨,累死累活谁见过!头更磨来二更箩,三更四更把麸子拨。”没日没,黑的干活,累得心身全憔悴。这还不算,“石磨推罢扫院落,再问公婆啥吃喝,公公要吃韭叶面,婆婆要把拌面汤喝。一锅难做两样饭,柴湿得妹子点不着。公公骂我指不着,婆婆过来拧耳朵。小姑子不贤踢几脚,小叔上来打加卜(耳光的意思)。男人把辫子一把抓。打得我浑身起疙瘩。”这样的日子怎么能受得了啊!这是“黑心的媒人害了我,把我塞进虎狼窝”。决心要以死抗争,“哥哥回去给爹妈说,女儿愿死不愿活”这是血和泪的控诉,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歌声婉转悠扬,如泣如诉,字字句句,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夯号子,是在夯筑地基、庄墙时提杵人哼唱的劳动歌。由一人唱号领头,其余人应调哼歌,齐起齐落。其曲调明快有力,节奏感强,唱词即兴编唱,脱口而出,凡周围环境、人物活动皆可入歌。如:“高里提,低里下,一杵一杵实里砸。”铿锵有力,落地有声。主人招待得好,就唱道“笸篮大的锅盔香喷喷的菜,这家主人的好招待。”要是招待不周,就唱道“青稞面饼子冷清茶,吃到肚里一疙瘩。”唱得大伙哈哈大笑,唱得精神振奋,越干越欢快。夸张的唱词,只是开心取乐、决无恶意。
秧歌社火曲,是闹社火时领头的膏药匠唱的歌。曲调比较单一,但歌词内容丰富,除即兴编唱一些祝福的吉祥话语外,还传播生产、生活的知识。“有颜有色的什么石?无颜无色的什么石?挨打受气的什么石?哭哭啼啼的什么石?有颜有色的紫金石,无颜无色的明工石,挨打受气的捶板石,哭哭啼啼的磨石石。”自问自答,诙谐有趣。“山上松柏山下花,花笑松柏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松柏不见花。”“河里石头河里沙,沙笑石头不如它,有朝一日大水发,只见石头不见沙。”“嘴里舌头嘴里牙,牙笑舌头不如它,有朝一日年纪大,只见舌头不见牙。”这是生活实践和人生经验的总结,富有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教益。
酒歌是一种喝酒助兴趣味活动。民乐酿酒历史悠久,酒文化源远流长。加之,地处祁连山下,世代与青海藏民和肃南裕固族牧民交往,融汇进了藏族、裕固族吃手抓肉、喝大碗酒的豪放性格和对酒当歌的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当酒过三巡,猜拳划码不足以表达高兴之情时,就手舞足蹈以歌助兴。如《尕老汉》一个尕老汉么哟哟,七十七里么哟哟,再加上四岁腊子梅花香,八十一里么哟哟。”边唱边表演。又如《数麻雀》:“一只麻雀一只头,两只眼睛明溜溜,两个爪爪儿登墙头,两个翅膀扑喽喽,一个尾巴在后头。”接着再唱两只麻雀,三只麻雀,以此累计加倍计数,一直唱到十只麻雀,谁唱错指错就算输,谁就该喝酒。再如《飞凤凰》在场的人每人充当一种颜色的凤凰,连比带唱:“黄凤凰飞,黄凤凰飞,黄凤凰飞过灰凤凰飞”充当灰凤凰的接着再唱,谁唱错谁就喝酒。这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绕口令。另一种形式是以唱歌给客人敬酒,酒不喝完,歌声不停,表达了主人的殷勤好客之情。
还有佛歌,是劝人积德行善的一种歌曲,如《劝世歌》《吃斋词》、《老来难》等,一般只在佛堂和家里唱,偶尔也可看到盲人弹奏三弦走乡串村演唱,用以教化人心。
民歌有很强的生命力,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是把根深深地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随着社会的发展,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民歌又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中创作了许多新民歌。如“包干到户心不散,集体仍然是靠山,条条江河通大海,社会主义道路宽。”“改革开放家家乐,山村处处笑声多。炒面换成白馍馍,油菜变成钱垛垛。”歌唱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的实
惠,歌唱新生活。“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全靠邓小平。四化大业添锦绣,社会主义好前程。”热情歌颂了毛泽东、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但更多的是“旧瓶装新酒”,春节秧歌社伙唱的小曲子,大都是用旧曲调填新词,形式活泼,内容健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