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马品种历史

品种历史

蒙古马是一个古老的品种。早在4-5千年前,我国北方民族就已驯化马匹。如《汉书·匈奴传》记载:尧舜以前“居乎北边,随水草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牛马羊。”匈奴马曾显赫一时,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出击匈奴在白登被冒顿单于30余万骑兵围困七日。汉武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曾多次带回大量马匹,并任用匈奴王子金日蝉为汉朝的马监,民间养马事业空前发达。西晋以后,塞外各部族相继南下,带来马匹数以万计。盛唐时期,北方各族都曾以良马进贡,如《唐会要》就记载:“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适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并指出延陀马、同罗马、仆固马为同种,多为骆毛(兔褐毛)和骢毛(青毛》。这些都与蒙古马相似,都是蒙古马的祖先。北宋时东北的契丹马也是蒙古马,说明东北三省早已分布有蒙古马。蒙古帝国被誉为“马之帝国”,成吉斯汗的卫队就是由精良的骑兵队组成,历史上称他是以“弓马之利取天下”的。根据《元史,记载,当时牧马地甚广,北至火里秃麻(今蒙古国以北)遍及塞外草原及南方。

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铁骑西征时,经常靠蒙古马的惊人速度及耐力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从而得到胜利。1219年9月,成吉思汗的两位大将速布台和哲别攻打花喇子漠国讹答刺城时因城内保卫工事坚固而未能攻破。哲别带军队退居500里远,并休整队伍。敌探得知成吉思汗大军退到500里远时,城内卫军便放下心来,放松了警惕。蒙古大军休整几天后,有一晚哲别突然下令,率大军进攻讹城。大军夜行500里次日清晨到达城下,进行突攻。因城内毫无准备,成吉思汗大军轻易攻破了城,并获全胜。此后蒙古军名声大振,仅用两年时间就打败了强大的花喇子漠国。[3]蒙古士兵个个是神射手,且拉得都是硬弓,可以射穿盔甲。草原民族全民皆兵,蒙古人从会走路起就接受军事训练,特别是骑射。蒙古人可能是历史上骑射技术最强的草原民族。蒙古武士的军事技能训练还包括套马等。个个都是全能型骑兵。整体战术先进。蒙古人的战术非常符合MZD的军事思想,以高度机动性为主。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敌退我追。蒙古骑兵遭遇欧洲重甲骑步兵不是一味猛冲,先射一通重箭,如果是敌人军营,则还会发射火箭用投石机投石等,待敌人阵脚大乱的时候,避开敌人正面,采用包抄的方式进攻敌人。欧洲重甲骑士行动笨拙,一旦队形打乱,无异于一群披着硬壳的乌龟。蒙古武士再用套马索、短斧等武器无异于砍瓜切菜。每一个蒙古骑兵身上都有多件称手兵器(工具),不同的打法不同的兵器,可谓是全能型骑兵。蒙古骑兵的阵型是宽大展开型,前后队可以轮流射箭,同时敌人如果硬冲,自己可以展开方圆百里的机动,让敌人打不着摸不到。蒙古人匈牙利一战,欧洲重甲武士的伤亡简直不成比例。

蒙古马别看冲刺速度不如欧洲马,可是长途奔袭是其特长,而且对草料的需求比其他马低,耐得严酷的自然条件。所以蒙古大军可以“兵马先动,粮草后行”,从小生于苦寒之地的蒙古人吃苦耐劳,有时候就靠喝马奶充饥。蒙古大军没有辎重的困扰,所以能够展开惊人的大范围不停歇的机动。

蒙古大军征伐西方,无论是欧洲重甲骑士、还是穆斯林世界,都可谓势如破竹,不过十多万大军,三两天结束一场战斗,七八天攻下一座城市。蒙古人真正的劲敌在东方。灭金,顷全国之力。灭南宋,花了半个世纪时间,死了三任大汗。 1949年的后内蒙古地区的蒙古马,不断向邻近省区输出,均表现了良好的适应性。在国外,大量的蒙古马在十三世纪随蒙古军两次西征,由于其耐劳苦能远涉戈壁荒漠,而且可吃其肉、饮其奶和血渡过艰苦的时刻,促进了蒙古军顺利征服了西亚和东欧。因而俄国西伯利亚、东欧,都有蒙古马的足迹。历史上,蒙古马对朝鲜、日本北海道的马种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明朝在北方东自大宁(今承德地区)、西至守夏皆是牧马地;并在宣化、大同等地设马市,明万历三年(1575年)规定每年互市定额3.4万匹。清朝在察哈尔设左右两翼牧厂和两处御马厂,全盛时期养马达10余万匹。数百年来,蒙古马多取道张家口输入内地,而有“口马‘之称。由于各朝代对养马业的重视,使蒙古马早已分布到我国广大北方农村。

抗日战争中,为八路军主要马匹。一次,日军冒充八路军袭击八路军总部,就因所骑不是蒙古马,曾引起八路军侦查员怀疑。

1949年后,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马继续发展,并不断被推广到内地,同时进行大量杂交改良。但截止20世纪末改良马还是少数,90%以上仍是蒙古马。

芳芳(2014-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