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建造都江堰后,护堰与岁修都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在保护和治理22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或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或者由地方官直接进行管理。从秦汉时开始就在都江堰设置了“都水长”、“都水丞”、“都水椽”等堰官,专门主持每年的岁修和护堰。
在岁修和护堰上,到了元明清三个朝代一直有“坚作”和竹笼卵石古法(以下或称“柔作”)两种观点争论不休。元代之前,主要遵循秦法,采用“柔作”,重视疏淘。所谓“柔作”,就是采用竹笼(又称“竹络”、“竹篓”、“篓石蛇”等)来筑堰修堤。竹笼就是用竹子剖成几片后编织成扁圆形的长笼,内装鹅卵石来筑堰和壅水。川西平原上,大凡有农户居住的人家就有一片竹林,加之岷江河中鹅卵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制作竹笼的材料因地制宜,但每年冬季岁修,工程量特别大。另一种观念则认为用竹笼来护堰和岁修,年年工程量巨大,在没有水泥钢筋来浇筑之前,古人首先想到用“铁石坚作”来筑堰,也总设想采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达到一种金刚不坏的目的,这种大胆的设想和做法,我们把它称作“坚作”。
古人把“洪水猛兽”连在一起来说,洪水的危害应该说不知比猛兽的危害要大几十倍,几百倍,甚至几千倍,水即柔且刚,刚时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笼石古法,在洪水暴发时实际上是一种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作法。由于竹笼椒眼参差,内填的卵石之间亦有缝隙,受到大冰冲击时,堤岸像一壁消音的墙,水的巨大冲击力马上消减和吸纳。在河床底泥沙被汹涌的水势冲刷,部分被淘空时,因它具有柔性,能部分或整体下沉固定于河床底,甚至还能够在水更为巨大的冲击为下整体搬移一定的位置。
可以说在近现代钢筋混凝土浇筑没有运用于筑堰之前,任何铁石坚作与特大洪水的硬碰撞,不管如何坚作与呕心沥血,最终都无法抗拒特大洪水强大的自然力量。这或许就是明清以来力主坚作的一曲曲悲壮的衰歌吧!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是李冰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基础的具体表现。这一思想基础和指导方法一直贯穿到现在每年的护堰与岁修。
自秦汉以来,对都江堰的保护和岁修,对都江堰灌区渠道的开凿,灌溉面积的拓展,汉代就有蜀郡守文翁的兴治;灌县令崔瑗的开沟决渠;蜀汉承相诸葛亮以农为本的1200人的专职维护……可以说,2000多年来代不乏人。无论采用笼石古法岁修或金石坚作大修的人,都是都江堰历史上的功臣,都为都江堰的保护和灌区面积的拓展做出了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