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亚长期孤悬南海,海峡屏障的制约,经济较为落后,尤其是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步太晚。大约到明代中叶以后,朝廷又奉行“海禁“政策,边海州郡偏重武备,三亚的前身———崖县开始成为海防军事重镇,明、清两代均在此地设参将署或水师署,重军轻农成为当时主要政务,农业生产仍然落后;清朝末年以至民国初年,崖县地区大乱,经济遭到重创。民国15年以后,政局稍安定,崖县政府比较注重恢复农业经济,致使甘蔗与塘业在海南岛各县处于领先地位,当时成立了4个农业垦殖公司,成为三亚近代农业开发一个小小雏型;与此同时,开始修建公路,架设电话线,筹办电厂,开辟日晒盐田,设轮船公司等。此时的三亚港成为琼南重要渔盐港,有铺户400余间,盐户70户,海上航线可通海口图库、广州等港口。
日军侵占崖县期间,在三亚港设立华南海军第四基地,在县西部的黄流设华南第十三航空基地,整个崖县成为日军的大兵营。崖县全境遭受此空前劫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抗日胜利后,国民党又把榆林三亚地区变成海南最大的军事要塞。解放前的崖县,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状态。
解放初期, 崖县百废俱兴。土地改革后,农村生产力获得大解放,在短短的二、三年内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1954年开始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从1954~1984年这30年间,崖县的各项事业有着辉煌的纪录,国民经济发展很快。这其间,以50年代中期,三亚县的经济文化事业状况最佳。虽然,50年代末冒出来的“大跃进“,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带来3年经济困难的严重后果。再加上“十年文化大革命“内乱所造成的破坏,其损失确实难于估计。三亚县农业总产值,1952年为541.86万元(1952年价),1957年为917.82万元(1957年价),1984年为5246.2万元(1980年价)。与农业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工业总产值也从1952年的117万元,上升到1984年的5208万元。按统计资料分析,如果扣除物价上升的因素,在这30余年间,三亚县的工业产值增加了30余倍,而农业总产值也增加了6倍多。然而,直至1984年为止,崖县作为一个农业县份,其经济主体结构并未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1984年撤县设市至1994年为止,是三亚发展史上是经济建设成果最显著、社会发展最快的10年。这10年时间大体上可以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县级市的3年,其特征是调整经济格局,逐步完成纯农业型经济向城市雏型经济的过渡。第二阶段为地级市的首5年。这个时期,正式提出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的城市经济发展方针。这一方针,突出了当地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带来了投资开发的热潮,促进了城市的初步繁荣。但是,工、农支柱产业未能形成,经济工作缺乏后劲。第三个阶段为地级市的后2年。
据统计,三亚市国内生产总值,1987年为14756万元,1994年为133761万元,增加8倍多;工农业总产值1987年为13779万元,1994年为94268万元,增加5倍多。三亚升格之前三亚市25万农业人口中尚有二分之一未脱贫。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3.9元,1987年443.6元,1994年为1486.6元。是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已达6308元,城乡人民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
三亚经济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调整后,从1998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特别是进入“十一五“规划期间的2006年-2008年,年平均增长17.8%。2008年三亚市生产总值144.3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8%。
2011年三亚市生产总值达到286亿元(不含农垦,未经省统计局评估,下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1.2%,2011年达到355亿元,五年完成113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8%,2011年达到80亿元。发展质量逐步提升,三亚市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2%,2011年达到56500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8.6%,2011年达到50亿元,其中税收收入44.6亿元。金融形势保持稳定,截至11月底,三亚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82.6亿元、贷款余额263.2亿元,分别达到2006年底的3.6倍和3.5倍,不良贷款率从2006年底的19.57%下降为0.6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