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在唐代隶属古同安,当时称“大同场”。据《福建通志》、《闽书》、《泉州府志》、《同安县志》等记载,唐宣宗李忱落魄时曾到古同安一带。今集美后溪的“皇帝井”、“珍珠糜凤眼脍”等地名、风物,以民间流传的形式反映了宣宗李忱在古同安的行迹,折射出宫廷政治生活的变幻,具有补史作用。
集美民间盛传,唐朝安史之乱后,皇权纷争,宫室内讧,皇帝像走马灯似地更换。皇权实际掌握在宦官朋党手中,年幼的宣宗李忱聪明灵敏,知道自己在朝廷难以生存,便装疯卖傻,浪迹天涯。
这一日,他来到福建省同安县的苏营(现在集美区后溪镇苏营村)。苏营原是个渡口,渡口旁有一间破房子,里面住着一对老实巴交的夫妇,人称苏公陈婆。那时正值干旱,田地都裂开了,苏氏夫妇正在挖井。宣宗李忱漂泊到此,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见有人正挖井,喊了声:“水!水……”便昏倒在地。
传说皇帝是“金口玉言”,果然,挖不到一米深的井,一下子井水泉涌,汩汩喷出,水质清洌甘甜。
这对夫妇目睹奇观大为惊讶,苏公赶快抱起李忱,陈婆急忙舀起甘泉灌入李忱的口中。待片刻,李忱醒来,随口说:“多甘甜的泉水啊,此井永不干涸”。这口井就是现在苏营村的“皇帝井”,井水甘甜如李忱所言。
苏公陈婆将李忱搀扶进内室,将中午吃剩的番洗糜(高粱粥)和“土鬼脍”(腌制的一种贝类海产)拿出来招待。李忱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一扫而空觉得味道好极了,问苏公是何食物。苏氏随口说是“珍珠糜凤眼脍”。
李忱在苏家住了两天,感其大恩大德,与苏公金兰结义,临行时送给他一对玉扇坠子,约定后会有期,此物为凭。
后来李忱登基,号宣宗,当地群众便将苏公陈婆的旧居改建为小庵,名曰“皇渡庵”。
李忱当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腻了,想起“苏皇兄”的“珍珠糜凤眼脍”,下旨福建同安县苏营请苏皇兄来京制作。
“苏皇兄”亲手调制的“珍珠糜凤眼脍”送到宣宗面前,宣宗稍一沾唇,觉得咸涩难咽,便问是何故。苏皇兄寓意深长地启奏皇上:“此一时彼一时也”。宣宗沉默良久,下诏第二天大摆御宴,赐朝廷文武百官,品尝“珍珠糜凤眼脍”,以示不忘当年经历,并借此警喻群臣。
唐宣宗在古同安行迹形成的地名、传说,对于研究唐代同安地区的山川地理、宗教寺庙、物产水利等,均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了解更多集美风土人情,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freezesnow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