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经济状况

家乡区县: 甘肃省静宁县

 史籍《禹贡》把全国分为九州,静宁为“雍州之域”,当时的雍州“沃野千里,水草丰美,宜农牧。牛、羊衔尾,群羊塞道”。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500年左右,农牧业生产中,以牧业为主,畜牧业较发达。到北宋时期这里逐渐变为以农为主的农业区或半农半牧区。
历史上,静宁之地位于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交界地带,屡为战场,为防西北蒙古族入侵,明朝军队曾采取“放火烧山”的对策,此外,由于人口增加及自然、政治、经济等原因,使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几度走向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改土造田,兴修水利,推广优良品种,改进耕作制度,发展农业机械,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联产承包制,调整了农业结构,注重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静宁工业的起步较晚,一直在发展的道路上艰难前进。20世纪初,本县只有手工业。民国七年(1918年),县知事周廷元等集股开办罐子峡煤矿,毛君武等集股开办中和火柴厂,此为静宁县工业的萌芽,不久相继停办。1940年,除一些小作坊及数家成衣的手工业外,全县其他工业均未形成规模,只有少数手工业匠人不定点、不定时的进行做工。1942年,王尔全等开办纺织推广所,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停办。1947年,张字言等人开办民生火柴厂。至1949年,全县大小企业共有162个,其中私有工业一个,个体手工业161个,总产值46.3万元,其中,私营工业占5.18%,个体手工业占94.82%。
1956年,对私营工业、个体手工业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国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通过50年的发展,静宁县逐步形成以建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等为支柱,乡镇企业遍地开花的工业体系。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区,乡镇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各乡镇府所在地和重要公路沿线。
建筑工业是从事工程建设的单位和集体用建筑材料、建筑设备进行厂房、道路、住宅、城镇等建设的行业。静宁县随着城乡建设的日益发展,建筑材料的生产不断增多、建筑设备不断提高,建筑队伍日益扩大。
1976年,该县在铁厂的水泥生产车间的基础上成立了静宁县水泥厂,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以后进行生产线配套和机立窑改造,生产能力逐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该县也对水泥厂进行体制改革。现在,水泥厂已经形成集水泥、工艺制作、塑料薄膜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下设威戎水泥厂。该集团公司生产的水泥畅销区内外,是该县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基地。除此之外,该县生产建筑材料的还有静宁县砖瓦厂,后梁石料厂和遍布各乡的私人砖瓦厂,使该县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遍布全县的建筑材料生产供应体系。
进行建设的机器被运用到生产当中,打夯机、汽车、混凝土拌和机、卷扬机、装载机、吊机等现代化机械应用在建筑工地,大大提高了建设施工的速度,提高了建设质量,承建工程建设能力也不断加强。
该县1975年6月始建县建筑工程队,现在该县已有建筑、设计单位多家,如静宁县第一建筑公司、静宁县第二建筑公司、静宁县第三安装公司、静宁县规划设计室等。这些建筑单位活跃在省内外,形成技术水平高、作风硬、质量高的建筑队伍。这支队伍,完成该县城区总体规划任务和全县村镇规划任务以及城区、乡镇建设任务,并完成高规格,大型建筑群的施工项目,如静宁城纪文化城建筑群、静宁宾馆等工程的设计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静宁县只有一家火柴厂。20世纪70年代,建设化工厂和橡胶制品厂。现在全县化学工业企业有静宁火柴厂,静宁县化工厂,静宁县橡塑集团公司,静宁县宏达磷肥厂,产品有火柴、磷肥、各类橡胶与塑料产品、0等。这些化学工业企业,基本全部分布在静宁城区,由于技术、市场、信息、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原因,许多企业市场不大、产品滞销、资金紧缺,开工不足。只有化工厂和宏达磷肥厂因市场较好、销量较大,发展势头强劲。
静宁县是一个农业大县,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出现了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妇女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为该县发展纺织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此基础上,该县相继建立了静宁县针织厂、静宁县地毯厂、静宁县服装鞋帽厂、兴飞地毯厂、静宁县地毯厂,并涌现出了许多裁缝培训学校,培养了大批纺织、缝纫人才。该县生产的地毯、挂毯畅销全国并有大量出口。但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营运作困难,各大厂的生产处于低谷。而私人开办的地毯厂和成衣制作正方兴未艾。
该县粮食和农耕区畜牧业产量都很丰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食品加工工业也应运而生并有长足发展,在原县属食品加工工业不景气的同时,私人食品加工小工业迅速发展。主要分布在静宁县城内和部分乡镇,如:城区内肉食品加工工业、糕点生产、豆腐、粉条、食醋、面粉、酿酒等的加工和生产都十分活跃,及大地丰富了该县的食品市场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也增加了该县的经济收入。
该县的食品工业在门类较齐全的基础上,突出了两个门类的生产加工,这就是酿酒工业和肉食品加工工业。肉食品加工闻名全国,最着名的有路大路食品、烧鸡大王烧鸡、烧鸡状元烧鸡等,都畅销全国各地。用甘渭河优良的河水,以小麦等为原料生产白酒,在短短的几年的时间里,该流域相继建立了珍珠林酒厂(主要品牌为伏羲神液系列酒)、凤林酒厂(主要品牌为凤林玉液)、同生酒厂(主要生产百年同生酒),在八里开发区以该县优良苹果红富士为主要原料建成了红富士酒厂(主要品牌为红富士系列酒),这些酒厂均属私有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12.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1.3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480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05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粮食总产量15.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69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51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创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静宁速度”、参与式扶贫等一批先进典型,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文化、科技、经济林建设、水土保持先进县和“中国苹果之乡”、“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体育先进县和双拥模范县,各项工作连续四年名列全市前茅。全县梯田面积达到135.67万亩,人均3.13亩,梯田化程度达到90%;有各类水利工程1038处,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8.1万亩;造林面积71.4万亩,森林覆盖率8.9%;全县公路总里程2988公里,乡村通车率分别达到100%和95%。区域特色产业迅猛发展,果、畜、薯等支柱产业规模扩大。全县果园面积达到30.2万亩,果品总产量7.3万吨,实现收入1.15亿元,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和“中国苹果之乡”荣誉称号。生猪饲养量23万口,鸡饲养量107万只,大家畜饲养量13.1万头,畜牧业总产值1.12亿元。全县洋芋种植面积20万亩,瓜菜6万亩,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探索总结出的新时期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广。主要工业产品有-、0、水泥、地毯、磷肥、白酒、农机具、印刷品、饲料等15类70多个品种。建成了化工公司、水泥集团、建筑集团、大红碗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和财政支柱企业,培育形成了毫秒延期电-、新4号0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和静宁烧鸡、鸿达磷肥、手工地毯、红富士果酒、鸿菲保健醋、大红碗方便面等地方名牌产品。2006年限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1亿元,增加值1.537亿元,销售收入30185.3万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31亿元。把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确立了“项目立区、机制活区、以工兴区”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园区投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优化“三个环境”,吸引各类投资。至目前,已在园区内建成龙头企业和工商项目82个,完成投资1.96亿元,跻身全省乡镇工业园区序列。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1.31亿元。县水泥集团和化工公司连续8年被评为全市“十强企业”,县建筑集团公司跻身“全国百强乡镇建筑企业”之列。全县注册登记个体私营业户2634户,其中私营企业92户,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54亿元,占GDP的27.5%,财政贡献率15.3%。路大路食品集团进入甘肃省50强私营企业之列。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加各种贸易洽谈活动,全方位扩大招商引资,累计引进县外资金1.52亿元,建成了大红碗方便面、家具汇展中心等30个招商引资项目。
全县现有新世纪商厦、百货大楼、东关商场、供销超市、天丰超市、静宁家具汇展中心等较大型商场9处,西关综合市场、东关木材、烧鸡市场等综合、专业批发市场和乡镇农贸市场26处,小型商业网点3000多个。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金融机构有工行、农行、建行、农村信用联社、农发行驻静办事处、邮政储蓄等6个,分支机构57个,从业人员314名,各类存款余额7.4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94亿元。建立了医疗、养老、人身、财产保险制度,保险服务领域全方位开拓,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安定群众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威戎、界石铺等8个重点乡镇为支点的城镇建设格局。县城规模达到5.6平方公里,建成了阿阳新村、西苑小区等8个居民小区,建成住宅楼144幢44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1.8平方米,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18.9%。供水能力达到6000吨,日供水量1805.6吨。供排水管道基本实现了管网化。采取集中供暖方式,建成集中供热站16处,供热面积55万平方米,普及率达到60%。栽植风景树3.2万株,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
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5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1.8平方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6.1%。城乡电话用户发展到33000部,多媒体上网用户860户,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7部。24个乡镇实现了电话程控化,移动电话、无线寻呼与全国并网,开通了国际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6个、病床557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537人,千人拥有医生3.2人。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93%。初步建立起了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扩大,城乡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张黎娜(2014-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