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特产介绍上篇

家乡区县: 江西省奉新县

奉新大米

      奉新县素以“贡米产地”、“优质米之乡”而闻名,奉新大米种植、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史》和《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选作贡品进入宫廷,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奉新大米外观呈清白色或精白色,具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米粒细长大小均匀,坚实丰满,粒面光滑、完整。奉新是南方稻区第一个获得A-绿色食品标志和有机食品标志的县。奉新大米远销北京、上海、厦门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奉新大米已申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并于2009年12月正式通过认证保护。  在农耕技艺上,奉新大米种植技艺有着重要的地位。千年来,奉新农人遵循着传统耕作技艺,体现了深厚的传统农耕文化,《奉新县志》(清同治版)“物产”篇中物别记载:“稻下乡宜早,上乡宜晚”充分说明了奉新大米种植几百年来就稻作遵时的习惯,宋应星《天工开物》“稻工”、“稻宜”、“稻灾”、“水利”篇中,也详细记录了以奉新为主的南方水稻种植技艺,同时奉新农人更重视水稻种植后期的收割、晾晒、储存,加上奉新的土壤、气候、水源的优势。使奉新大米历史上就成为江南特别优秀的稻米,从宋朝华林胡氏先祖国子监主簿胡仲尧进贡奉新大米开始,奉新大米就成为供皇帝食用的御用贡品,此后,奉新大米就一直因其特殊的种植技艺而成为历代皇朝的贡品。奉新虽然作为半山半平原地区,地域面积也不算大,但因广泛种植奉新大米,而成为农业大县,自宋以后就列为江南西道“望县”之一,近代,省城南昌更是以奉新大米为优选的第一食用米品种。奉新大米不但种植技艺传承久远,而且也因为奉新大米而滋生出许多美好传说,在这种农耕文化种植技艺上,凝聚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丰厚底蕴。奉新籍人宋应星《天工开物》第一卷记是记录了水稻种植技艺,这更充分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贵五谷而贱珠玉”的耕读一体传统文化底蕴。

奉新农民画

      奉新县干洲镇,地处奉新、靖安、安义三县交界中心,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勤劳智慧的干洲人民,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片素有“文化之乡”美誉的土地,又获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的“艺术之花”美称。干洲农民画,就是一株植根于这片田野、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之花。 30年来,干洲农民画作者队伍不断扩大。该镇现已成立了“干洲农民画研究会”,有会员80余人,其中有全国当代农民画研究会会员1人,地区美协会员4人,县美协会员18人。他们扛起犁耙种田,洗净泥手作画,是名副其实的农民画家。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多年来,干洲农民画家已累计创作作品3000余件,其中省级以上发表、展出并获奖30余件,在地区发表、展出并获奖50余件。1982年,江西省举办首届农民画展,干洲共选送16幅作品参展,就有9幅获等级奖(其中余克礼的《今日潦河分外娇》获一等奖)。1983年,周作利的《来也乐,去也乐》,在全省第二届农民画展中获一等奖。1988年,在由文化部等6家联合举办的全国农民书画大赛中,余克根的《板凳龙》荣获三等奖。1997年,余克根的《泥香藕甜》、周作利的《九龙闹回归》、周绪清的《过屋》等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农民画展并获优秀奖。2000年,周作利的《平常农家》在全国“故乡风情”书画展中荣获金奖。
干洲农民画,不但艺术地表现了多姿多彩的农家风情、田园生活,也有力地宣传了党的基本路线,配合了农村中心工作。农民画家们制作了《社会主义好》主题画展板,开展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教育;制作了《光辉的历程》主题书画展板,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还绘制了各种农业科技生产知识、计划生育宣传图片,送到各村各组,送到田间地头。这些新型的农民,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段,推动着当地两个文明建设。
根深叶茂,地肥花香。干洲农民画这株饱含泥土芬芳的艺术之花,在新世纪的曙光照耀下,必将开得更加娇艳美丽。

 

 

转1圏徊到原地(2014-04-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