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隆重的为大家介绍一下南皮落子,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历史由来与发展吧!
沧州落子'与'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并称为河北省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民间舞蹈,南皮是'沧州落子'的发源地,因而'沧州落子'又叫'南皮落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南皮县文化馆馆长刘辉说. 跑落子是南皮农村春节期间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从入冬持续到正月十七.南皮盛传的说法是:"竹板不响,锣鼓不敲,不扭扭秧歌跑跑落子就不算过年."也就是说,当村村都在排练跑落子的时候,春节就快到了.此话果然准.
旧时人民生活困苦,人们不得不利用表演技艺为谋生之计,落子便是其中之一.老辈人跑落子卖艺时,男的拿打狗棍,女的拿牛胯骨.后来又用更易于寻找的硬木板来代替牛胯骨.至于拿竹板和霸王鞭那是后来的事了.随着时代地变迁,现在的南皮落子已成为同等数量的男女青年表演的集体舞了,由"鞭"、"板"、"扇"三部分组成,男执霸王鞭,女绾"板"和"扇".
张敏是表演队的"教练"之一,她长在这个村庄,后来又嫁"到"这个村庄,每年过年跑落子是她最激动的事了.一听见鼓点儿响起,她就心情激动.11岁的小英是表演队里年纪最小的了,记者问她为什么这么喜欢跑落子,她笑着说:"就是觉得好玩."
60多岁的张希庄的三个孩子都跑过落子.他说,春节期间跑落子一直是村上的传统.每年快过年时落子表演队沿着街道在村上表演,路两边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蒸馒头,表演队一过都出来看,一时间街道上都是人了,一片节日气氛.这几年村上的花会搞得挺热闹,秧歌队、小车会都有,但大家还是忘不了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落子,如今落子表演队小队员们的道具、服装都是村上给提供的.大家都觉得,如果不跑跑落子,不听听这锣鼓声,就不能算是过年.
"咚咚咚咚„„",几声清脆的鼓点儿一敲,南皮落子,开跑了!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南皮当地文化部门就展开了对南皮落子的挖掘与整理工作中来,集中精力对武落子和文落子各取所长,文武交汇,使传统落子得以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南皮落子再次焕发活力,从广场走到了舞台,加快了演出节奏,缩短了演出时间,一张一弛,文武兼备,从此南皮落子声名远扬,不断在省内外获奖.如他们编排的《枣乡娃娃闹金秋》,赴省会石家庄演出,获"燕赵群星奖"金奖, 2006 年1月由省电视台录像,受到省长白克明同志的亲切接见,2007年,沧州落子被评定为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沧州落子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参加河北省第三届民俗文化节的演出。
说起南皮落子,不得不提起张维舟( 1913—1984)车官屯村人,南皮落子主要传承创新人之一.自幼酷爱落子舞蹈,努力钻研舞蹈技艺,在落子舞中扮演女角,板、扇技艺娴熟妩媚,动作舒展大方.在旧中国以落子卖艺为生,新中国成立后,积极从事落子公益活动,不计名利.与周树棠结合,对落子舞蹈实行大胆革新,既保留传统舞蹈优势,又改革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三道弯"舞姿.张维舟表演的落子舞女角,舞姿优美,表情含蓄,韵味醇厚,被观众称为"半缸醋",合作整理改编的《放风筝》,有完整的十二段表演,深受群众喜爱,一生为落子舞蹈继承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现在的当家人是张洪通,他辅导的落子1989年参加北京“龙潭杯全国民间舞蹈大赛”获二等奖、2004年获“河北省第七届燕赵群星奖”、2006年元旦参加河北电视台元旦文艺晚会。
像所有曾经辉煌的民间文艺一样,南皮落子也要面对新时期、新情况的考验与冲击.当地有关人士说,多元文化使南皮落子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落子演出无经济效益,落子艺人的经济待遇无从保证.除此之外,南皮落子的演员人数虽然不少,但大部分是在校学生,部分中青年外出打工,从而使得演员群众有缩小趋势.
虽然总有新的考验在前面,但每年一进腊月,落子就又跑欢了.在车官屯村,记者感受到了村民们对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发自内心的喜爱与欢迎.在演出现场,有人指着校长张洪通、"教练"张敏和刘宁,以及那些跑起落子来神情投入的小演员们说,这不正是南皮落子代代相传的"活例子"吗?南皮落子就这样通过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而薪火不断.
随着大量青年农民工进城,众多文化艺术形式面临断代和失传,作为与南皮最有渊源的"沧州落子"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今已经申请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它生命的延续需要一个又一个的孙瑞洪,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爱好者.如今,传承"沧州落子"的重担落在了南皮中小学生身上.
刘辉说,目前做得最好的,除冯家口镇车官屯小学、还有大浪淀乡白塔寺小学、何七拨小学.老师组织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课活时间跑落子,发扬本地文化为落子的传承,组织"老师乐队",并将"南皮落子"作为校本课程,使用专门的教材来教授.
这就是南皮落子,喜欢的朋友赶快到南皮来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