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桥

家乡区县: 贵州省都匀市

都匀百子桥,又称唐家桥,横跨于剑江之上,系“桥城”都匀的龙头桥。桥长140米,宽8米,高11.5米,为七孔石拱桥。 百子桥,“典出《诗经》(大雅·思齐)大妙嗣徽音,则百斯男”,乃“文王百子”之由,百子桥长140米,宽8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邑人唐文升独力修建,时都匀知府孙廷相为桥落成题”功半洛阳”匾额以赠,至民国初年贵州省长任可澄至匀,题“唐家桥”三字刻于桥头。1986年改建为游览风景桥,桥上建有古典楼厅、六角琉璃亭、石狮以及龙、凤、八仙等精美图案,古今建造融为一体,整座桥雄浑古朴,精美典雅,为都匀众桥之冠。 建成 百子桥为郡人唐文升捐资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当年唐氏已过半百,膝下无子,欲架桥以求继嗣。唐家祖上耕读为本,但却认为“积田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种;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积德以遗子孙,子孙长享太平之福”。唐文升秉持“家训”,独资建桥,历时五载,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时任都匀知府孙廷相题赠“功半洛阳”匾嘉其善举。其后,唐文升的后代在桥上添建“耸翠亭”。著名清代史学家、贵州学政洪亮吉曾登亭四眺,并作《登剑江耸翠亭望西北诸山》诗:“沿流都有鹭鸶飞,空翠时时沁客衣。忽讶危崖突人影,似惊鸣镝启山扇。回潭西去绿氵云氵云,一角楼台上夕曛。倾耳却闻空际响,入山云斗出山云。” 修葺 咸丰五年(1855年),耸翠亭毁于兵燹。光绪十一年(1885年),唐泽芳修复桥亭,时任都匀知府罗凤仪题赠“缵绪宗功”匾。清末,剑江连年暴涨,桥基多处受损,唐文升六世孙唐树衡与族人倾力维修。1944年底,日寇进犯黔南,守军炸桥溃逃。其后复经修葺。 现状 民国初年贵州省长任可澄至匀,题“唐家桥”三字刻于桥头。1986年改建为游览风景桥,桥上建有古典楼厅、六角琉璃亭、石狮以及龙、凤、八仙等精美图案,古今建造融为一体,整座桥雄浑古朴,精美典雅,为都匀众桥之冠。 解放后,仍作公路桥用,并于桥面两侧增建人行道和铁护栏。20世纪80年代,另建公路桥行车,百子桥退位,遂于桥上修建歇山顶桥屋,两端修建六角攒尖顶桥亭,桥头安置石狮,广种竹木,使百子桥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初唐文升修建百子桥,为的是积德求子。其后裔世代维修百子桥,出于“缵绪宗功”。而如今的百子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成了都匀人民休息娱乐的文化活动场所,同时还是买卖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特殊商场。 历史价值 历经沧桑的都匀百子桥,由于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于1983年被都匀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识之士建议,利用桥上建筑,举办桥梁展览,浓缩展出市内各种新老桥梁的照片、模型、图纸等相关资料,在“桥城”都匀的龙头桥上筹建别具一格的桥梁博物馆,为贵州南线旅游增加一个亮丽的景点。 城市简介 都匀环境优美,城市建设成绩突出,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食品卫生示范先进市及贵州省经济强市、贵州省园林城市、贵州省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都匀城位于“九溪归一”的剑江河畔,众多河流汇入沅江源头剑江穿城而过。碧玉般的剑江水,沿江两岸莺语流花,青山耸翠,是一个山水交融、山清水秀的天然生态环境。 都匀有“高原桥城”之美誉。市区,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桥梁近100座,横跨在涵抱全城的剑江河上。民族风格浓郁的百子古桥、全国大中型桥梁中斜度最大的剑江斜桥、玉砌雕栏的银狮桥、凌空飞架的彩虹桥、清雅隽秀的月亮桥……一座座风格独具的桥梁,融古典情调与现代风格、宏宏大观与纤纤绢秀于一体,都匀因之被誉为“桥梁博物馆”。 词条图册

施泥爹(2014-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