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校主办学与庙宇祠堂+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踏进集美学村,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校舍是高楼大厦,红砖或白墙绿瓦,鳞次栉比,胜地冠南疆。山明水秀的集美学校是校主陈嘉庚、陈敬贤兄弟开拓南洋实业,倾尽毕生资财与心血凝成的。然而,校主陈嘉庚兄弟在学校初创时期,或危难之际,却都是以庙宇权作校舍,体现了办学的又一特色。
  1912年9月,陈嘉庚校主受闽督孙道仁电邀回国,并与族亲商议筹办乡立集美小学(即男小),由于当时的财力、校址和时间各方面的限制,遂先出资修理集美大社陈氏宗祠和上厅角祠堂、二房角祠堂,以及“浩驿”(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途中休息的地方)等处为校舍,然后购买鱼池,填池建校舍。陈敬贤二校主1917年2月增设的集美女子小学,也是借用“向西角书房”(祖祠)上课的;1919年2月创办的集美幼稚园园舍,则暂设在“渡头角向东祖祠”,1926年才迁入新建成的“养正”等群楼。从此,利用庙宇为校舍,成为集美学校的传统。
  抗战爆发后,集美学校内迁安溪、大田、南安和后溪各地继续办学。由于陈嘉庚校主实业已于1934年初收盘,不幸又遭学校内迁,步履艰难,未能在各地再兴建校舍。所以,集美师范、中学借用安溪文庙、明伦堂、忠烈祠、吴氏祖祠、王田祖祠、龙津观等为教室、寝室。1939年,迁设大田的集美职校,初期也借用大田县文庙、朱子祠为校舍,文庙遭受日机轰炸后,一度疏散往城外“仙坛”上课,后来在玉田村借用范氏各房系祠堂十余座和民房为校舍。1938年5月,日寇侵占厦门后,集美小学迁入后溪一带,先后在各地设立分校,解决集美难童入学,曾借用石兜社吴姓肇基祠、下店圩陈氏宗祠、嵛上社黄氏宗祠和石鼓宫、珩山王氏宗祠为校舍。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11日,蒋机滥炸集美学村,各校再次疏散农村,其中集美水产航海学校迁往下店圩两座陈祠,集美初中移到珩山王祠等上课。
  陈校主兄弟利用庙宇祠堂为办学校舍,其意义有二:一是古为今用。寺庙是宗教信徒敬佛膜拜的地方、祠堂系旧时供奉祖先之处。往昔人们常在庙堂之前迎神赛会,演戏酬神。陈嘉庚校主在《民俗非论集》一书中,曾尖锐揭露批判此种活动的实质及其危害性是:“费金钱,损精神,败风俗,妨治安,均应禁止。”因此,他在此类建筑物办学,改变用途,藉以改造意识,更新观念,利于移风易俗;二是艰苦创业。陈嘉庚校主亲自确定集美学校的性质是“省俭”。因为他主张“中国今日贫困极矣,吾既为中国人,则种种举动应以节约为本……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所以,他从“该花的钱几千万都得花;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的原则出发,以身作则,并始终掌握着创办一切事业的根本大计,坚持节俭办学的精神。这两方面的意义都是重大的

余志宾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余志宾网络营销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yuzhibin

 

余小伦001(2014-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