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三美——水

家乡区县: 泰安市泰山区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这是泰安甚至全国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一句俗语。事实确实如此,生长在泰山脚下的我,从小喝山泉水长大,对着泰山三美中压轴的水的体会还是很深刻的。

泰山不仅以山名世,也以水著称,明代诗人薛章宪有《泰山泉诗》云:“泰山之溜直下五十里,倾崖赴壑成川流。不知何年鬼斧凿,日下滚滚无时休。”见于明代《泰山志》记录的泰山名泉有37处,见于《北河纪》记录的有47处,见于清代《岱览》记录的更多达67处,为泰山平添了秀色。其中如天伸泉、白鹤泉、护驾泉、玉女泉等,都在历史上负有盛名。有名胜处多有名泉,有名泉处多富名篇,可以说,泰山六十泉,承载着一部泰山水文化,堪与济南名泉平分秋色。

泰山泉水的水质优良、知名度高,还具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山泉水更是有着极高的价值,每天清晨都会有众多市民踏上提水的道路。

泰山泉水具有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名泉众多,分布较广。历史上泰山泉系发达,山上山下、城内城外都存在大大小小的泉。据1960年泰安市资料,境内有涌泉33眼。1993年出版的《山东省志·泰山志》记载有72泉和四大泉群,72泉中44泉在我市境内,其中广生泉、明堂泉等40个泉泉水仍旺。四大泉群,即泰山泉群、徂徕山泉群、上泉古泉群和安庄镇赵庄泉群。二是水质好,有神水之说。古人把泰山的泉水称为神水,称常饮可明目祛病,延年益寿。汉代铜镜铭文曾言:“上泰山,见神仙。食玉英,饮醴泉。”民国初医学家高宗岳所撰《泰山药物志》中把泰山玉液泉的泉水列为泰山特产十二大名药之一。三是文化底蕴深厚,传说、故事世代流传。众多的泉都有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许多文人墨客围绕泰山泉水留下了著名诗篇。这些传说、故事和文学作品,赋予泰山泉水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泰山、泰安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吸引力。明末萧协中在《泰山小史》一书中,将岱顶万福泉、玉女池及岱麓的天绅泉、王母池、白鹤泉、香井、醴泉等列为泰山的著名景点。此外,我市各地还有不少以泉命名的村庄,如岱岳区泉林庄、泉头村、水泉村,宁阳县龙泉村等。这些村庄虽然已无泉水,但遗迹尚存,传说故事流传至今。四是历代开发利用,造福于民。从古到今泰山泉水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宋初为建新城将岱岳镇进行拓建改造,并疏浚白鹤泉,城中能行舟。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泰安官员率众在山麓和城区内疏泉导水。清光绪初年泰安的官员为解决泰城居民饮水之难,在遥参亭前开凿双龙池,修“曹公渠”,专引王母池之水,环绕岱庙注入池内。曹公渠每隔五十步留一井口,供居民打水。冯玉祥在民国年间隐居泰山时开凿了普照寺前的“大众泉”和王母池前的“朝阳泉”,供市民饮用。

由于对保护和开发利用泉水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长期以来对泰山、泰城及周边宝贵的泉水资源的价值认识还不够统一,没有将其作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名城、旅游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保护和开发利用泰山、泰城泉水的意识也不够强,终致对泉水的保护措施不够有力。

目前泰山、泰城及周边泉水的状况令人堪忧,有许多历史名泉已全部消失,如位于岱宗坊路的白鹤泉,位于王母庙门前的飞鸾泉等;有的虽保留完好,但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或是水质污染,或是面临严重毁坏。著名的王母泉、大众泉、广生泉、玉液泉等泉细菌指标偏高,须进行专门的消毒处理后方可饮用;有的已干涸,只保留遗迹,如位于泰城上河桥西侧原天书观遗址内的醴泉已砌为井,今只有遗址可寻等等。由此可见,加强历史名泉的保护刻不容缓。

宇翊(2014-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