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8日晚,盐津县城黄葛槽新区广场变成了辉煌的舞台,五彩缤纷的灯光,绚烂的烟花,激情的欢呼,动听的歌声……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中华情·情满盐津》大型文艺晚会在这里精彩上演。来自海内外数十名著名华语演员倾情演出,为各地嘉宾激情奉献精彩纷呈的节目,张扬盐津深厚文化底蕴,彰显全县人民灾后重建信心。 盛唐风格建筑成为舞台背景,舞台上蜿蜒的古道把观众带回遥远的过去,古朴怀旧的舞台布景,传递出“脚踏五尺道,追梦三千年”的历史情怀。晚会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桑晨和季小军主持,主持人一开场就积极向世人推荐古朴、美丽的盐津。情景短剧《再回盐津》拉开了晚会序幕。短剧四处弥漫的是古魂古韵,扑鼻尽是古香,犹如一幅韵味悠长的水墨画,陶醉千万来宾。观众看到了豆沙镇“五尺道”上的马帮再现,追忆和找回了古代交通的感觉,“僰人悬棺”清晰呈现在观众面前,短剧古风、古韵、古道热肠,表达着这方土地的厚重历史与人文风情;“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豆沙关”的英豪之气在此彰显。盐津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浓厚的地方,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豆沙镇自秦开五尺道以来,就是云南省出滇入川、连接中原的重要驿站,是中原与边疆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的交通枢纽、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晚会刚一开始就被容祖儿演唱的《越唱越强》和《挥着翅膀的女孩》推向了高潮,随后阿幼朵奉献的《醉苗乡》,舞台灯光时而粉红,时而深蓝,时而橘黄,时而淡紫,时而翠绿,只见彩虹飞舞,烟火齐放,如入人间仙境。
“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飞去,回味悠长……”徐千雅的一曲《彩云之南》把观众的情绪再度提高。晚会现场处在群山环抱的关河之畔,春意盎然,秀丽的岩城与美丽的歌声在此交融。盐津是个美丽的地方,盐津这块神秘的土地壮丽神奇,矿藏丰富,民风淳朴。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古朴独特的僰人舞蹈,独具匠心的牛灯艺术,气壮山河的关河号子,脸谱新颖、舞蹈粗犷的宗教文化傩戏等民族风情,更有天造奇观石门溶洞、长胜溶洞。主持人季小军在台上感慨:“我到了盐津才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山美、水美,盐津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卷。”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险奇的自然风貌,引得历代高人韵士驻足咏叹,或泼墨丹青、或吟诗赋对。盐津的美不仅是昭通的美,也是云南的美,那英演唱的《云南美》把人们对盐津美的体会展露得淋漓尽致。巫启贤的《团圆》、《太傻》打动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瞿颖的《加速度》、《连锁反应》更是以快节奏强烈地拨动着年轻人的脉搏,“彝人制造”组合像是回到家乡演出一样的热情,杨坤的《那一天》和《飞鱼》近乎让全场沸腾。随着现场演出热度的不断升级,灯光与烟火也遥相辉映,整个现场亮如白昼。
“春到豆沙关,春风绿了古道雄关,春融万物和谐兴旺,春色明亮了一双双眼睛,春光唤醒了一座座山冈,春潮暖了万家新房……。”一首《春到豆沙关》唱不尽盐津的古往今来。盐津不仅有历史、有美丽,也曾经历过大灾大难。2006年,盐津县连续遭受“7·22”、“8·25”、“8·29”三次破坏性地震,6万多户27万多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元以上。地处震中的豆沙千年古镇在历经2200多年的风雨变幻和世事沧桑后遭受重创,数百间古建筑民居墙倒房歪,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一片狼藉。灾难发生后,盐津县委、县政府变灾难为机遇,积极探索创新“豆沙模式”,对豆沙古镇进行科学规划,把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未来的定位融合,和省委、省政府“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发展、三年树品牌”的发展思路融合;把重建与新镇规划建设,今后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千方百计打造“云南第一镇”、滇东北黄金旅游的精品点和4A级旅游景区,塑造关隘生态特色旅游的品牌,实现了救灾模式和古镇跨越式发展的大突破。
盐津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生生不息、顽强进取的创造精神一脉传承,光荣与梦想的故事不断上演,处处生机勃勃。千年古镇换靓颜,古道雄关放异彩。一个全新的古镇声名鹊起,四方游客不断涌来。如今,豆沙已被列为“全省文联文化艺术创作基地”,自2008年9月开关迎客以来,已接待省内外及国际游客24.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14.6万元。盐津人民要为活力盐津歌唱,要为魅力盐津舞蹈。王力宏一曲《春雨里洗过的太阳》唱出了全县人民的心声。风雨之后见彩虹,正是盐津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盐津要用她今天的活力再现历史的辉煌,要向全省、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展示自己的风采,全场观众与王力宏齐声高唱着《龙的传人》结束了整场晚会。
晚会谱写出盐津发展新篇章,演奏出全县信心新交响。在一首首昂扬向上的歌声中,在一个个激情豪迈的舞蹈中,盐津张开双臂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