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山岁时习俗

家乡区县: 安徽省潜山县

春节 正月初一清晨,大都趁早起床,穿着一新,洗漱完后,合家一道开大门,放鞭炮“出行”。出行后,共回堂轩拜祖宗年,并拜长者年,然后回各家进早餐。现在,多是小屋,出行后即进早餐,早餐毕才到邻近长者 家。

春节 正月初一清晨,大都趁早起床,穿着一新,洗漱完后,合家一道开大门,放鞭炮“出行”。出行后,共回堂轩拜祖宗年,并拜长者年,然后回各家进早餐。现在,多是小屋,出行后即进早餐,早餐毕才到邻近长者家拜年,或与友好者互相问好。是日,城乡居民,大多不扫地,专备容器装废水,作为不泼撒浮财,不断“长水”的征兆。青年人是日多不用菜汤泡饭,说是“初一吃淘汤饭,出门就下雨”。好多人家初一不下生米,不煮生面。意思是“陈稻腊米”(剩余财富)年年会有  一般都是初二开始出村拜亲戚年,拜年礼中,必须有糕。亲戚回“箩”,也必须有糕,象征“高来高去”。拜年活动,延续到元宵为止。春节期间,熟人第一次见面,都相互祝贺新年好。  上七日 正月初七日,又曰“人生日”。这天下午,农家男人多用刀在果树上砍三刀或七刀,口念:“放树汁,放树丫。去年果子不在家。今年果子压断丫”;女人多用火钳在菜地里乱戳七下,口念:“钻死地蚕,不吃我家菜”。傍晚时,多处放鞭鸣炮,敲锣打鼓,“嗾毛狗”,有的地方还将扎好的稻草毛狗投放火中焚化,希望没有毛狗来“驮鸡”。夜间大都炒玉米、稻米花等向屋内撒放,口念:“高客(老鼠)嫁女,嫁到他乡外府,省吃我家稻和米”。晚上吃胡椒汤(即山粉中掺胡椒粉与挂面头子)。凡此种种,都是祈求消灾除祸,六畜兴旺,人寿年丰。

 

 乡谚:“七不出,八不归,逢九出门招是非”。上七日没有出远门的。商店开业,上工等等,过了上七日,都要纷纷行动。  元宵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家家户户吃“元宵果”,取其团圆美好之意。又都在这天“消”完过年留下的“剩菜、剩饭”。过去组织有灯会的,喜在是日“出花灯”“闹元宵”。花灯色样繁多,有龙灯(单双两种)、牛灯、狮子灯,还有流星球灯、半堂灯(二十四盏)、满堂灯(四十八盏),并伴有唱黄梅腔折子戏的“文场”。过去,在同姓聚居的老屋中,有于是夜在堂屋烧纸焚香“送祖”的。    立春 乡谚:“新春大似年”。农家多改善伙食,以示庆祝。立春时刻,多有燃鞭鸣炮,“迎春接福”的。  旧时私塾常选择这天开学  是日忌阴雨天。不乱倒水、不扫地,与正月初一相似。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向来说它是吉祥日。乡人喜择此日娶嫁、建房、走亲戚。源潭一带习惯在这天集众兴修水利,以求风调雨顺。

 二月十五 俗称是日为花朝节,即是花的生日,青年妇女爱在发髻上插花,以迎接花朝。   三月三 即“上巳日”。俗称“鬼魂节”。旧时,民间多于傍晚烧香焚纸,祭祀鬼神,还习惯在这天吃水菊粑(或毛香粑)“粑魂”。晚上不点灯照明,免得“引鬼火”,招来不幸。  是日前后,文人多结伴郊游,谓之踏青。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乡间有新厝、新葬者则于此日前做“社清明”。   清明 是传统的祭祖、培坟、立碑之日。接近清明时,各家都上祖坟祭扫。带祭品(俗称福子:夹生饭、夹生肉、夹生鱼、酒等)放在坟前,剪纸标(称标龙钱,有白、红、黄各色)插在坟顶,还烧香纸。祭新坟的,还须撒汤巴,让附近的孩子抢吃,希望他们不侵犯祖坟,同时,也是扩大影响,争体面。旧时,家族相聚,抬猪羊,携香纸、茶、酒,先到祠堂,后去各处公坟祭祖,谓之作大清明。一般,不在清明节前一天烧香祭祀。   部分地区清明这天,还悬挂柳枝于门首,以避邪恶。源潭地区除此之外,妇女小孩还得头戴柳叶,说是“清明不戴柳,死在大门口”。  建国后,机关、学校及一些人民团体,都在清明节组织群众前往烈士墓、烈士堂,敬献花圈,缅怀先烈。   立夏 立夏之日,乡村喜在中饭之后,在堂厅大梁上系一杆大秤,称人的体重,谓之“称夏”,说是“称夏”能使人精力旺盛。“称夏”时,秤砣只能向后移动,忌往前退。是日县人盼下雨,曰:“立夏不下,高塝难耙”(天将大旱)。  是日,忌坐大门槛或床沿,说是坐了就“周身软绵绵”。

 

三寸天堂(2014-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