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安盟科右中旗西哲里木镇哲里木嘎查,有一位被人们誉为草原神医的乡村医生,叫王布和,在22年行医生涯中,到他这里求医问药的患者来自四面八方,平均每天的就诊人数达70多人次,在高峰期超过200人次,住院患者150多人次。靠几十年积累的医疗知识和经验,王布和为难以计数的蒙、汉、回、满等多民族患者解除了病痛折磨。让兄民族的患者在受到良好医治同时,也感受到了浓浓的民族大家庭的亲情。为此他获得诸多荣誉:2001年出席全国“走进新世纪中国世纪魂新闻人物”表彰大会,受到当时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接见,被命名为蒙古族名医荣誉称号;2002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03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感动中国西部十大新闻人物之一;2005年成为CCTV感动中国2005-2006年度人物候选人;2007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届感动内蒙古人物。
1960年,王布和出生在哲里木嘎查一个贫困的牧民家庭。8岁那年他父亲在劳碌中突然昏倒。为了给父亲治病,王布和的母亲把家里唯一的乳牛卖了,把病人送到离村60多里外的一家小医院救治,钱很快花完,父亲只好回家。缺医少药,一个月后父亲痛苦而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年仅39岁。父亲的病故,在王布和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创伤,那就是贫困和病痛给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所带来的 痛苦。从此,他立下了“长大要当一名好医生,为那些像父亲一样没钱的穷苦百姓治病”的梦想。 13岁那年,王布和从蒙语小学毕业,有了阅读蒙文书籍的能力。为了实现梦想,他拜曾去西藏佛教圣地修练医道、研究过印度医学、藏医学的喇嘛蒙医布日古德少布为师,做了老医师的关门弟子。在老医师的指导下,王布和从蒙古族精典医书《四部医典》人手,一边读书学习,背诵药性医理,一边学习针灸拔罐。有时,白天到深山密林中,采集和辨识药材,晚上与老医师一起泡制草药。他的机灵与智慧,他的锲而不舍的学习和探索精神,感动了这位老蒙医,于是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掌握的医学知识,深藏的秘方等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布和。历经一个个寒来暑往,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他的蒙医药学理论基础不断被夯实。对药物的辨别能力和药性的理解掌握达到了令老师满意的程度。1985年,通过6个月的乡村医生培训学习后,王布和被批准为嘎查诊所医生,儿时的梦想,为穷苦百姓治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王布和的诊所当时的全部家当是:一盘碾子一头驴一把药勺一口锅。他白天下地干农活,晚间挑灯在碾房里磨闲暇时采来的草药。药勺,是蒙医大夫给病人包药时的计量盛器。一口锅,则用来给病人熬药。他的病人从当初的一天几个人, 达到现在的几百人。可是他仍然认真地以药勺做计量盛器,给病人一次一勺的量,一小包一小包地包药。他的患者多数都是慢性病,抓药通常总要抓一个月的。一人一个月就是90个小包,100人就是900()个小包。一天有好几百人取药,要包多少包呀!药剂室的几位年轻人,包药忙得不可开交。患者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找布和提意见,你们也像大医院那样,把药按十天量或一周量装袋,让患者自己分着吃不行吗?布和回答很干脆,绝对不行!按一次量包药,不仅是考虑患者的方便,而且还要考虑到患者用药安全。让病人 自己分,肯定有人分得不均匀,量多量少都影响疗效。由于他从老师那里得到蒙医、藏医真传,加之自己苦苦探索,他对牧区常见病的诊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药效奇特。然而,他的药从来没有价格,遇到穷患者从不收费。对给得起药费的患者,他也从不开口提药费的事,凭患者的自觉,给就收,不给就不要。在牧区,他治愈了不少风湿病、肾病、胃病、肝病、精神病等一些常见病和疑难杂症。很快布和的名字象插上了翅膀,飞遍了万里草原。他不仅为草原牧民送去了欢乐和健康,治疗疑难病症的临床经验越来越丰富。近几年由于承包的百亩耕地连年丰收,养的牛、羊繁殖率高,周转快,布和渐渐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了给更多的病人解除病痛,他扩建了诊所。他在自己的住房外先后盖起了十多间平房,又支起了能容纳100多人的三座大蒙古包。2005年,在 盟和旗民委、红十字会以及一些被布和治好病的民营企业家的支持与帮助下,布和建了一栋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三层药浴楼,药浴楼被命名为“红十字博爱救助站药浴楼”,诊所也被批准为中国健康扶贫工程定点医疗单位。在布和个人的努力与各级红十字会的扶持下,他的诊所规模大了,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患者也更多了。布和的“官衔儿”也增加了:扶贫工程定点医院院长,红十字博爱救助站站长,兴安盟红十字会会员代表,盟、旗政协委员等,但他依然默默奉献着,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行医初衷。
王布和医生不但治病救人,还真心实意为家乡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嘎查地处偏僻,不通电,王布和医生拿出一万余元赞助嘎查拉电,结束了嘎查不通电的历史。 他还十分重视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下一代的培育和教育。他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为了改善嘎查办学条件,他每年拿出一些资金维修校舍。一九九八年他拿出三千元钱彻底翻修了嘎查学校房舍,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九九八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冲毁了嘎查通往镇里的桥梁,影响了行人和车辆的来往,王布和J慷慨解囊, 筹措资金26万元修建了一座新的水泥桥,为嘎查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群众们亲切地称这座桥为“布和桥”。 王布和医生还向贫困老百姓伸出援助之手,他所在嘎查有一名残疾五保户叫哈日巴拉,老伴去世早,生活不能自理。布和十余年如一日,帮助他安排生产生活。去年哈日巴拉老人住的土房成了危房,王布和自己拿出钱给他建起了两间SO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房子,使这个孤寡老人有了安身之所。 王布和以中蒙药、针灸、拔罐、药水洗浴等医疗手段,诊治风湿、类风湿、精神病、乙肝等疑难杂症,疗效显著。前来布和诊所就诊的有国内22个省市和自治区内8个盟市的患者,也有俄罗斯乌克兰、蒙古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患者。 也许在全国找不出这样的诊所:治疗、用药、住院不划价,有钱你看着给,没钱不用给。走进王布和的诊所就有一种暖暖的感觉,好像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正因为这样,他的门诊室附近的西山顶上立起了一座敖包,这座敖包是患者对布和医生感激之情的真挚表达,也为布和诊所增添了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那是在2004年春暖花开的季节,从多年皮肤病痛解脱出来的老患者色仁道尔基,领着一群将要出院的患者,来到西山顶上垒起了一座小敖包。蒙古族人有着祭敖包的传统礼节,敖包有着保佑一方平安的含意,这座刚刚垒的小敖包,除了保佑一方平安的内涵,还表达着给予患者第二次生命的布和医生的感谢之情。从立敖包的那天起,每当有人康复出院都要来到这里,为敖包增添一块石头。现在这座小敖包在悄然中在变得更大、变得更高„„
我的主页: http://abc.wm23.com/bxm_
我的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kan/neimenggu/youyizhong.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