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蘅芳,中国清末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字若汀,生于道光十三年,卒于光绪二十八年。江苏常州金匮(今无锡市)人。出生于世宦门第。少年时酷爱数学,遍览当时的各种数学书籍。青年时游学上海,与著名数学家李善兰交往,李氏向他推荐西方的代数学和微积分。1861年为曾国藩擢用,和同乡好友徐寿(字雪村)一同到安庆的军械所,绘制机械图并造出中国最早的轮船“黄鹄”号。他曾三次被奏保举,受到洋务派器华蘅芳重,一生与洋务运动关系密切,成为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之一。同治四年(1865)曾国藩﹑李鸿章合奏创设江南制造局,华蘅芳参加了该局的计画和开创工作。同治七年(1868)江南制造总局内开设翻译馆,华蘅芳为近代科学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蘅芳是中国早期掌握和传播近代科技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徐寿等人试制成中国第一艘实用的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主持制成硝酸和氢气球。在数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开方术、积较术、数根术等方面的成就,翻译了多种近代科技书籍,较早地将近代矿物学、生物进化论、概率论等介绍到中国。为中国科技的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华蘅芳,字畹香,号若汀。1833年出生于江苏金匮(今无锡)南延乡荡口。其父华翼伦为举人,官至四品。华蘅芳自幼对四书五经感兴趣,却对算学入迷。其父为他买回了一些古算书,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数学。他还与同县的徐寿(1811~1884)互相造访,商讨学问,结为至交。他俩曾去上海墨海书馆拜访翻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的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并结无锡名人录——华蘅芳识了容闳(1828~1912)和外国传教士伟烈亚力(A.Wylie,1815~1887)、傅兰雅(J.Fryer,1839~1928)等人,开阔了眼界。华蘅芳不仅钻研书本,而且还重视实证和动手实践,这在当时的知识界是十分可贵的。他和徐寿曾在家乡将水晶印章磨成三棱镜作白光的分色实验,还测试过枪弹弹道的抛物线。
1861年秋,两江总督曾国藩筹办安庆军械所。于1862年初华蘅芳和徐寿应曾国藩的邀请前往,专办制造事宜。1865年,曾国藩会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并调华蘅芳、徐寿前往“建筑工厂,安置机器”。1867年,华蘅芳、徐寿开始与外国人合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翌年制造局内设翻译馆。从此,华蘅芳把主要精力用于译书,同时进行数学等方面的研究。1876年格致书院成立后,他前往执教10余年,并参加院务管理工作。1887年他到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担任教习。1892年到武昌的两湖书院、自强学堂讲授数学。1896年回到江南制造局的工艺学堂,任数学教习。1898年回到家乡,在无锡竢实学堂任教。1902年逝世。他毕生致力于研究、著述、译书、授徒,工作勤奋,敝衣粗食,淡泊名利,不涉宦途,在科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华蘅芳先后在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担任提调,光绪二年(1876)在上海格致书院担任教习。他在晚年转向教育界,从事着述和教学。他对数、理、化、工、医、地以及音乐等学科有广博的学识,并注重科学研究。他编写了深入浅出的数学讲义和读本,以专着<学算笔谈>进行数无锡名人录——华蘅芳学评论,对于培养人才和普及科学殊多贡献,成为有声望的一代学者。光绪十三年(1887)他曾在天津武备学堂中任教习,光绪十八年(1892)在湖北武昌主讲两湖书院。他的学生江蘅、杨兆鋆等以及胞弟华世芳(字若溪,1854~1905)受到他的影响都成为数学家。华蘅芳的治学精神反对历来算家喜“炫其所长而匿其所短”、只讲算法而“秘匿”算理的风气;他注重数学教育,曾说“吾果如春蚕,死而足愿矣”,把发展数学的希望寄托于后学;在数学评论中阐明了他的数学教学思想,像“观书者不可反为书所役”等精辟见解,表明他的方法论中已具有辩证的内容;华蘅芳的哲学观点散见于着述之中,兼有唯心、唯物的成分,尚未形成思想体系。
华蘅芳官至四品,但非从政。他不慕荣利,穷约终身,坚持了科学、教育的道路,与李善兰、徐寿齐名,同为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先行者。
想了解更多关于无锡的美食、美景、人文历史等请点击: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nanchang.html
请关注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Corbeau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