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甘肃敦煌艺术剧院以中国唐朝极盛时期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 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将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给世界观众,引起人们对丝路的关注。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旨在关注起源于东西方交往并有助于形成亚欧民族的多元认同和共同遗产的复杂文化互动。“对话项目”的成功实施引发了世界范围对丝绸之路的浓厚兴趣,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考虑将丝绸之路整体或部分地申报世界遗产。2002年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5个国家积极准备以文化线路的形式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 2009年4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文化线路”遗产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的课题,丝绸之路、大运河、茶马古道三条文化线路申遗成为此次论坛的核心内容。决定于2010年中国将联合中亚五国向世界遗产中心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中的“沙漠之路”。2009年8月21日在银川市召开的宁夏“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了,各国专家认为,由于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条文化线路,路途之远、国家之多都是罕见的。各国如何全面保护丝绸之路的突出普遍价值,无论是保护理念,还是具体的保护措施与技术,都有诸多问题等待解决。原定于2010年表决的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将推迟到2012年。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部分的独联体、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强。(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①北线由长安沿渭河至虢县(今宝鸡),过汧县(今陇县),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的路线。
②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邦(今天水)、狄道(今临洮)、枹罕(今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今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中段。敦煌至葱岭(今帕米尔)或怛罗斯(今江布尔)。
丝绸之路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她的魅力是永恒的。今天,古老的丝绸之路沿线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仍然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平凉市位于甘肃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交通要冲和重要商埠,素有“陇上罕码头”之称。这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景观多处。平凉崆峒北面是著名的萧关。萧关是秦的设置在西北边地的雄关,拱卫着关中的西北部。历史上的“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也”。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全国修筑驰道,勾通咸阳、平凉、固原的“回中道”得到了初期开发。当时,为便于国都与边疆的联系,以咸阳为中心,一条条宽广如砥的“驰道”通向四方。“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中央三丈,是皇帝独用的专路。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汉王朝分北地郡,将六盘山以东地区置安定郡,取击败匈奴,西北边地社会安定之意。安定郡的设置,在客观上直接促成了“回中道”的开发。由于当时军事、政治的需要,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又辟“回中道”,这是丝绸之路中的一段,经过平凉到宁夏境内。汉武帝于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下令修通“回中道”。这时的“修通”,意味着大规模的开通由关中至安定的干道,且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成为通往河西、西域的交通干道。
秦汉时期的“回中道”南起千河河谷,北出萧关,是关中平原通往陇东高原的交通要道,将整个长安通往西域的萧关古道贯通。 黄帝曾涉足的这条道路,他“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史记·五帝本纪》第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经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已发展成为固定的“关陇北支道”,即从今陕西陇县起,逆河支流进入华亭境,经县城西侧西北行,又经泾源、平凉、彭阳到固原。这条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的的作用不同,故名称各异。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即统一全国的第二年,秦始皇开始巡视边疆。“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史记·秦本记》第43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这里说的鸡头山,就是崆峒山。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于元鼎五年(前112)十月、太初元年(前104)八月、天汉三年(前98)三月、太始四年(前93)十二月、征和三年(前90)正月、后元元年(前88)正月6次亲巡北地、安定。可以说,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亲临平凉这块土地次数最多的帝王。和秦始皇一样,汉武帝第一次出巡北地、安定,也效仿黄帝,登上了崆峒山。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峙。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②《汉书·武帝纪》第1册第185页,中华书局1957年。)由于秦皇、汉武先后沿“关陇北支道”,经回中出巡,威震匈奴,故名“回中道”,并昌扬于世,流传至今。“回中道”也是“丝绸之路”东段(陇西段)南、中、北三条大道之间的交叉路线。唐时,它连接了原州诸多关隘抵抗了吐番入侵,宋时又依唐关设寨置堡,防御西夏入侵。《续资治通鉴长编》称“回中道”的南段为“仪州(华亭)黄石河路”;《读史方舆纪要》又称北段(平凉市)为蒙古入侵第四险的“火龙沟道”。
明、清之际,随着海上运输的兴起,这条“丝绸之路”衰落了,但昔日沿途烽燧墩台遗址依稀可辨,石拱寺、朝阳观、建沟石佛群等古迹可供觅踪。
平凉市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景点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崆峒山。 崆峒山集自然美、历史美、人工美、传说美于一身,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融为一体。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兼江南山色之秀,自古就有“西镇奇观”、“西来第一山”、“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美誉,被宗教界誉为“十二仙山”、“七十二境地”之一。 崆峒山佛、道、儒三教并存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崆峒山佛、道两教鼎盛时期,共有琳宫梵刹42处、房屋建筑650间,著称“八台九宫十二院”,堪称中国古建筑和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
王母宫: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和其祖庙所在地,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西一华里的“回山”之上。始建于西汉元丰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
南石窟: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东7.5公里,泾河北岸的崖壁上。据“南石窟碑”记载,其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10年),距今1400余年。南石窟寺与甘肃庆阳北石窟寺系同一时期开凿,均为北魏泾州剌史奚康生所造,被誉为“南北石窟双明珠”。南石窟寺现存石龛5个,惟一、四窟有造像。一号窟是主窟,窟门两旁开有方龛于壁岩之上。窟高13米,长17米,宽24米,呈长方形。窟顶为复斗型,结构独特,造型宏伟,门上设明窗。入窟门,迎面三壁围站着高6米的七尊佛像。这种七佛一堂排列格式,在国内大石窟中均未有见。七佛间雕有胁侍菩萨十三尊,仪态秀曼,婷婷玉立。窟顶还雕有传教故事,描绘释迦牟尼自诞生至出家的情节,造型生动,颇有生活情趣,是一件艺术珍品。四号窟为唐代开凿,洞窟为5平方米,呈方形,泥塑造像,正中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两侧壁画有十八罗汉、六力士、八大菩萨形象。南石窟代表着中国佛教石窟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先后将南石窟公布为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歇马殿:位于平凉城区312国道沿线北边,属柳湖乡柳湖村辖区内,占地约3.1亩。主建筑有歇马殿山门,圣母殿、祠堂、斋房各一处,园内有明代国槐两棵,树龄约600年。
传说在汉明帝八年(公元65年),汉明帝刘庄派遣郎中蔡憧、博士秦景等12人赴天竺迎佛取经。公元67年,汉使梵僧用八匹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回洛阳,途经平凉时,因阴雨连绵,行进困难,就在路旁一处宽敞的店坊里驻足。蔡、秦二人深知取经是朝廷一件大事,即使马队不能早日回京,也得把消息带回朝中,于是决定蔡憧先行一步回洛阳,秦景留在平凉驻地, 料理经卷马匹。 秦 景是一名朝廷外交官,有才学懂梵语 ,借此机会在平凉译经文、 传教义。 一个月后,马队离开平凉向洛阳 。因白马驮经有功 ,汉明帝刘庄就将新建的佛寺命 名为白马寺 ,平凉当地遂将驻过驮经马队的店坊改为佛殿,起名“歇马殿”,以纪念佛教经文传入中国之始 。后来,唐武 宗 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 , 歇马殿改为供奉三 界人灵 仙真 。白马因驮经有功 ,观音菩萨大慈大悲 ,留歇马殿按道教尊神供奉至今。
云崖寺:云崖寺集石窟艺术与天然美景于一身,史载与崆峒山、麦积山齐名,位于海拔1402-2875米的关山之上,山崖悬空,层恋叠嶂,洛水凝碧,是天然的旅游胜地。主峰分东、西、南、北四台,其峰秀拔,其壁如削。曾有一外国专家在游览了云崖寺后评价:这是中国自然胜景中保护最完好的,是一块瑰宝。1993年10月,国家林业部公布云崖寺景区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云崖寺境内有开凿于北魏、北周时期的云崖寺石窟,后经佛、道两教扩建,方圆十里又添八寺 ,成为汉 、唐丝绸之路的驿站,是一座雄踞奇峰秀岭中历史悠久的石窟群,由红崖寺、西寺、大寺、小寺 、木匠寺、朱林寺、佛沟门等八寺组成 。云崖寺现存洞龛三层,第一层“白云洞”,庙宇已毁。第二层洞龛较多,现残留北魏、北周石造像十七尊,其造形端庄古朴,雕塑功细严谨,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