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英歌舞

家乡区县: 汕头市潮南区


英歌,也称英歌舞。与笛套音乐、剪纸,被誉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原潮阳市区域划分后的潮南区,也拥有这三大瑰宝。其中的英歌舞尤为突出。
英歌,溯源于明代中期,历史悠久。开始,可能是受反映梁山伯故事的戏剧的影响,逐渐演变为“唱英歌”的情绪舞蹈。其形成过程,相传曾经借鉴山东“大鼓子”秧歌中的舞槌舞鼓。是一种绚丽多彩、,风格独特、充满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为群众所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集舞蹈、戏剧、武术于一体,属于汉族广场情绪舞蹈。舞蹈的场面壮阔、粗犷、雄伟,具有群众性和自娱性。经历漫长岁月,广泛流传,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迄今五百多年。潮南区的英歌,经过演变创新,从舞棒(俗称英歌槌)、锣鼓、服装、脸谱,到打法、表演等,各地已不尽相同。
整个英歌队伍的组成,有24人、36人、72人、108人不等。分为前部舞蹈、后棚表演、配套锣鼓三大部分。但也有只设前舞蹈的。从表演的指法、运槌的手法及锣鼓的打法等方面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慢板、中板、快板三大类。表演者大都是男子,但也有女子的,称“女英歌”。
舞蹈表演者手执舞棒,互相扣击。慢板英歌和中板英歌的舞棒较长,快板英歌的舞棒较短。边舞棒,边行进。舞步以南拳中的大战马的架式为基础,表演技法机动灵活。
表演者的服装、脸谱,大致按《水浒》人物的服装、脸谱装扮。涂饰脸谱,五色俱全。大多扮作武汉,一些扮成女流。

图为家乡小孩在练习英歌舞的场景


队伍前左边打“头槌”的,一般是挂黑须的“李逵”,右边打“头槌”的,是挂红须的“关羽”,或“秦琼”,或“杨志”。有的队伍不分角色的,一律以英雄脸谱和服装出现。有的英歌队,以“时迁”(耍蛇人)为导行,配合整个舞蹈队伍,操演不同队形,丰富多彩。
1997年11月,原潮阳市曾举办一次“英歌艺术节”。全市英歌进行一次大展演、大检阅。
潮南区(当年区域未划分,仍属潮阳市)的两英镇永丰英歌队、成田镇西岐英歌队、峡山镇东溪英歌队,都曾在英歌艺术节中,大显身手,一展风姿。
1996年11月潮阳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的称号。
现潮南区辖境的成田镇西岐英歌队和两英镇永丰英歌队都有资料展示着其英歌艺术的辉煌。
成田镇西岐英歌
成田镇西岐英歌融舞蹈、戏剧、武术于一体。它巧妙地把戏剧的舞蹈身段与南拳的武术套路揉合起来、动作威猛、舞姿古朴、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西岐英歌队除了经常在本县、镇参加演出外,1987年12月还赴广州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活动。1996年赴浙江金华参加全国第六届“群星奖”民间广场舞蹈比赛,获得银奖。


现在,潮南英歌已经成功列入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在潮南区成田镇土身土长的人,我由衷地为家乡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骄傲!

博主 挑战能力秀 新浪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3047265377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joycejoyce

 

佳佳宜宜(2014-05-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