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正字戏

家乡区县: 广东省陆丰市

正字戏,一称正音戏,因其语言用官话(福建闽南、广东潮州等地称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它是一个包括正音曲(杂以弋阳、四平、青阳)以及昆腔、杂曲、小调等多种声腔的古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正音曲为主要声腔。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因其语言用中州官话(闽南、潮州等地称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流行于广东省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省闽南、台湾省等地。形成于明宣德年间,是元明南戏的一支,

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也有部分杂曲,小调。伴奏乐器“正音曲”以龙舌兰壳制的大管弦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杂曲等以笛和唢呐为主。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解放后,整理改编的剧目以《槐荫别》、《百花赠剑》、《古城会》、《张飞归家》影响较大。

正字戏的来源与南戏有关。明万历年间黄绅撰《石桥场土城记》谓陆丰县碣石卫"国初以来,歌舞相闻"。嘉靖以后戏台建筑成群,万历年间在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前修建戏台专演正字戏,并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把戏台扩建成可容两个戏班合演的大戏台。元山寺修有供艺人食宿的戏馆,西库房墙壁写着乾隆十五年(1750年)至1961年的玄武山历届神诞戏"总理"的名字。

据说最古老的正字戏班社双喜班,乾隆四十二年创建后持续活动至1960年。清朝中叶,正字戏在潮州一带演出甚为活跃,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潮州田元帅庙时,碑文记"正音班每年每班银二元"敬神,捐银数多于潮音班1倍。这时的常演剧目有"四大苦戏"《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葵花记》,"四大弓马戏"《铁弓缘》、《马陵道》、《千里驹》、《义忠烈》,"四大喜戏",《三元记》、《五桂记》、《满床笏》、《月华记》。这些剧目以唱正音曲为主,昆曲次之。现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贝淑仪手抄《荆钗记》演出本,标有生、旦、外、占、末、丑、净、夫、小、杂10种演出行当。
光绪、宣统年间,"在潮州具有古代艺术文化价值的正音戏……尚有万利班、老永丰班、新永丰班、老三胜班、新三胜班……来往潮州各县演唱……忆儿时爱着老三胜、新永丰班之跳火圈、跳剑窗、吊辫。老三胜班演白鸟记,其骑布马之台步,亦博得彩声。午夜,诸班多串演潮音,以冀迎合大众"。(萧遥天《潮州戏剧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陆丰碣石玄武山祖庙重光,除聘请常于该处演出的正字戏班演出外,还云集6个剧种的10多个戏班助庆。这时也有正字戏班远涉重洋到东南亚演出。清末民初,正字戏渐次退出潮州,偏处海丰、陆丰两县演出提纲戏维持。正生郑乃二遗留"宣统元年岁次已酉二月十五日置"的一本提纲戏集载有十多个剧目,除一出《鸿门宴》外,其余均为"三国戏"。是时的正字戏"言语拉杂,戏皆道白无唱,所演如《三国志》、《前后唐》、《征东》、《征西》等……出台喜打大鼓,吹大喇叭"。(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为了应付提纲戏的演出,戏班的戏箱置备许多演义小说供编演时参阅。艺人掌握着由特定的吹打牌子和表演排场,便可对付演出。

wm23JLV873TB(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