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的婚嫁习俗

家乡区县: 广东省鹤山市

冥 婚
过去,鹤山一些乡村有冥婚的例俗,为死去的儿女“完婚”。经媒人说合,东家死去的女孩要“嫁”给西家死去的男孩,父母便把死者的生辰八字写在黄纸上,随着嫁妆(纸衣纸柜等)送往男家。“结婚”那天,男家请来和尚把男女双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写上灵牌,放在厅中间的祭台上。台面摆着各样祭品,用一条长长的黄纸条幅从祭台直伸至神阁,表示大路一条。再由和尚双手将双方灵牌从黄纸上引至神阁,同时口中唸唸有词。这叫“灵魂结合”。从此双方父母便成为亲戚,逢年过节互相往来。
嫁神主牌
婚嫁陋俗。在旧社会,富裕人家可以为夭折的儿子娶妻。活人嫁给死人,过门时以神主牌作新郎,按习俗举行婚礼。新娘多为贫苦人家女儿,为生活所逼断送了一生幸福。也有男女双方订了婚,未行婚礼男方已死亡,男家要女方履行婚约过门。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女方也要忍痛“嫁”到男家。当时,男人可以再婚、重婚或“出妻”(赶走妻子),女人却无离婚、再婚的自由,嫁神主牌的新娘要“守节”一辈子,只能收养个孩子为死者传宗接嗣。

嫁公鸡与养螟蛉子
在旧社会,鹤山侨乡有不少男子从小离乡别井到国外谋生,到当婚之年,却未有条件回乡结婚,只好由父母代为物色对象,先娶回家奉侍老人。在此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好用公鸡来代替新郎行婚礼。新婚之日,由一妇女捧着公鸡代表新郎行“上头”礼、接花轿、与新娘拜堂(有的乡村也有用茶壶代替的)。洞房之夜,将公鸡绑在新房内,到天亮才捧走。新娘是穷苦人家女儿,逼于生活,才会有此可悲处境。婚后,丈夫有的三五年后回来,这是比较幸运的;有的十年八年都不回来,妻子就只好领养一个男孩作后嗣,这孩子就叫螟蛉子。螟蛉子长大后,若父亲从海外回来,而家境还不宽裕,难以坐食家中,父亲就只好带儿子再度到海外谋生,若干年后上辈人的悲剧又再度上演。当时有句俗语“两代都是螟蛉子,婆媳皆作公鸡妻”,反映了这种悲惨的境况。
回 门
成婚后第三天是新娘“回门”(即回娘家)的日子。新婚夫妇回到娘家,小舅子立即上前接过新郎手上的伞,名为“接伞”。新郎也随即打赏“利是”和“舅仔鞋金”。接着,岳父母盛宴招待新女婿,家族中叔伯兄弟等亲属也请来欢叙。临别之际,小舅子端来一盆清水给新郎洗脸,并把伞送回给新郎,名为“送伞”。鹤山各地过去新婚夫妇“三朝回门”的例俗大同小异,在鹤山客家人聚居地区,一些乡村以前的婚俗则是新婚后满十二天才能回门,当天来回,不能在娘家过夜。
闹 房
鹤山各地俗例在新婚之夜有“闹房”活动。先让一群小孩子爬上新床,由一个妇女把糖果、花生、莲子、百合等撒在床上给孩子争抢,又在新房内摆酒菜一台,让新郎的好友猜拳闹酒,吃至深夜,欢笑而散,临出新房时把一束筷子撒在新床上。前者寓意为子孙满堂,生活甜蜜,后者则为“快生孩子”的颂意。
拜 堂
新娘被迎接回家的当日,即与新郎举行“拜堂”之礼。大厅上点起龙凤礼烛,新郎与新娘共同一拜天地、二拜祖先,然后夫妻互拜。之后,新娘在送亲婆的搀扶辅导下,向翁姑及亲戚长辈一一敬奉香茶、槟榔,接受赏赐利是。当晚,新娘还要举行“过堂”礼。过堂礼在大厅举行,厅中间摆一两张八仙桌,新娘一手执绣金檀香扇,一手执红罗帕,由送亲婆搀扶着低头拱手作揖,绕着八仙桌进退而过,这就叫“过堂”。礼毕,参加过堂礼的亲戚朋友便进行“玩新娘”活动,或索题诗,或以猜谜、唱歌、问名等来刁难新娘和新郎,否则便罚新娘奉茶,兴高采烈,十分热闹。

踢 轿
花轿到了男家的巷口,新娘不能自行下轿,必须等新郎前来“踢轿”。鹤山各乡村的“踢轿”礼仪大同小异,一般是用纸扇在轿门上轻叩一下,接着由一名妇女打开轿门,把新娘背出,另一名妇女撑开纸伞遮护新娘。新娘被背到男家门口,男家在人丁兴旺的亲属中选一男孩,给新娘递上锁匙,意思是要新娘从此照顾好男家的门户。在古劳镇的一些乡村,以前则有“筷子打新娘”的习俗。当花轿抬到男家门前停下后,新郎和会友哥(伴郎)一拥而上,由新郎飞起左脚踢开轿门,妗姐伴娘把新娘背出来,行至新房门前,新郎用筷子在新娘头上打一下,然后一起进房。据说只有经过这样的仪式,新郎才能显示出丈夫的威严,新娘会永远顺从丈夫,且含有“快生孩子”之意。这实际上是封建时代夫权的缩影。
出 阁
待嫁姑娘经过几天“匿阁”,到了迎亲吉日,姑娘就要出阁。一清早家里用碌柚叶煲水给姑娘洗澡,然后梳妆打扮。当男家抬花轿来接新娘时,嫁娶双方要经过一番“打斗”,才能把新娘接走,名为“打阁”。一般是迎亲的花轿临门,新娘的女伴把门关闭,先要男家给开门利是,然后开门。开门之后,还要诸多为难,最后男家的迎亲婆出手抢新娘,双方你争我夺,结果当然是男方胜利了,新娘被背上花轿。花轿内有座椅,轿旁有掩窗,轿前有绣花布帘遮着轿门,布帘上绣有“鸳鸯戏水”的图案或“龙凤呈祥”、“百年好合”等吉词。随着花轿有挑嫁妆的、担灯笼的、挑礼酒礼饼的队伍,浩浩荡荡。鹤山农村有关新娘出阁的规矩很多,各地旧俗大同小异,如轿门朝什么方向,要根据新娘、新郎的生辰八字测算,不能随便。新娘坐上花轿,要唱哭嫁歌。当轿夫把花轿抬到男家的村口时,要停下来,由送亲婆撑开纸伞遮着轿顶,另一位较年长的妇女则手捧谷斗,把“爆谷”撒向花轿,表示“落地开花,荣华富贵”的意思。这时候,送嫁的姐妹就要离开了。当轿夫起轿时,姐妹们突然上前把轿杠压一下,这叫“坠轿”,以示依依不舍。
上 头
迎亲那一天,新郎沐浴、理发、戴上插着状元花的毡帽,身挂红绸带,拜祭祖先,由一“好命”(配偶双全、儿孙满堂、有财有势)的尊长做主持人,高唱颂词:“长命富贵,子孙昌盛,百年好合,夫妇齐眉”,并把命字的木架高挂在大厅墙上,便算新郎从此成家立室。这就叫“上头”。举行“上头”仪式以后,便可派出迎亲队伍,抬花轿去接新娘回归。以前鹤山城乡普遍有这种婚俗。
嵌 床
迎亲前一天,男家要布置好新房,其中一项重要仪式是“嵌床”。鹤山各地过去的习俗是:选好吉时(一般在黎明时分),请本村一位“好命”的长辈(三代同堂,有子有女,配偶双全)为新人摆设新床。先拜祭祖先神祇,再按与新人八字相配的朝向摆好新床,然后把盛有油糍、剪刀、尺子、碗筷、桔子、熟鸡的米箩放在床上(米萝中所盛物品各乡村略有不同),点上香烛,“嵌床”的仪式就算完成。
匿 阁
当女方纳聘并接到男家通知迎亲日期以后,待嫁姑娘在出嫁前几天便开始“匿阁”,即在女屋(未婚女子集体住宿的房子)内一角,用床板搭成可容数人坐卧的平台,周围挂上布帐,请来三五女伴,待嫁姑娘藏匿其中,日夕咏唱“哭嫁歌”。歌词内容或骂媒人,或表达对父母女伴难分难舍的感情,如“今日洗头,天早(明天)就出门楼呀,唉!”每唱一句,女伴就低声相和:“嗳!嗳!”阁外挤满听唱的人,他们时而称赞姑娘唱得好,时而劝姑娘不要哭,姑娘又唱出答谢的歌来,气氛热烈融洽。在女屋匿阁数天后,便转回家中匿阁。在家中匿阁唱的哭嫁歌,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嘱咐弟妹要听长辈的话。因为听唱的都是亲人,姑娘唱得特别动情。
下 聘
当男女双方经过“合年庚”、“相睇”之后,均感满意,女家便通过媒人向男家提出要多少礼金、礼饼,经过讨价还价,媒人来回撮合,双方均能接受,男家便择日把礼金、礼饼送到女家,这叫“下聘”,又称“做礼”、“落文定”。女家收下礼金、礼饼,便是正式答应男家的婚约。有的乡村在下聘与纳聘时,还要互换“庚谱”(即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和三代的简历)。
合年庚、相睇
从前鹤山各地青年谈婚论嫁,在旧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必须遵奉父母之命,听从媒妁之言。待婚男女要先委托媒人物色对象,互递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推算,认为彼此无相冲相克,和谐吉利,即可进一步约定日期、地点,让男女双方相睇。相睇时,各由母亲、婶母、同伴作陪,双方相距数尺,由媒人介绍对方的特征、服饰,男女各自背向走几步,表明自己四肢健全。临别时双方各大声说一句“阿妈,我们走吧。”表明自己不是聋哑人。接着双方家长互送利是(红包)道别。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liuhaimin2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2891922893/profile?topnav=1&wvr=5&user=1

 

 

Rachel2(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