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寺经宋、明、清历代修葺,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年间重修。由前殿、大雄殿、观音阁等三部分组成,占地4000平方米,自南而北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前殿为山门,山门右侧立龙王庙,左侧立土地祠。1959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定为开放单位,2005年被评为省重点寺院。现在,国家旅游局所绘的全国旅游地图中,云门寺被列为旅游景点之一。
云门寺占地约10亩,其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大雄宝殿和观音阁。其中观音阁最为壮观。殿阁进深35.4米,通面宽17.5米,高约15米。三面以砖墙承荷,重檐歇山屋顶,屋角起翘。重檐之中,设一天窗,观赏者可站立前坪,通过天窗瞻仰佛面。阁内有佛龛,饰以朱漆的两只大木圆柱,上书金字楹联:“蔼蔼慈门,何惭佛称慈父,众称慈母;汪汪生海,直配乾曰大生,坤曰广济。”
云门寺佛龛上悬曾国荃清同治六年(公元1857年)书就的“南海长春”横匾。阁中有青铜圆形扁腹香炉,直径0.55米,高0.23米,炉腹外部铸怪兽头像一对,造型极为精美。阁内观音佛像, 为泥塑木雕混合结构,全身贴金,高11.4米,为江南最高大的观音佛像。佛像直立于莲花宝座上,面颊丰满,双目微俯,形态端庄慈祥;衣带似在飘拂,冠饰似在颤动;两鬓发丝,根根可数;额上佛痣,清晰可见;两耳垂肩,饰坠晃动;鼻尖微翘,双唇略张,似在喃喃念佛。佛顶有宝冠24面,各面塑有活佛;上身千手,每手掌心内各有秀目一只。其中4双大手,或高捧佛祖,或合掌天书,或挥臂执戟, 或屈指掐算,大小合适,位置得当;整个造型比例匀称,雕塑精湛,奇特美观。
在观音殿里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身高12米,全身贴满黄金,脚踏莲花,整体是用木雕、泥塑两种结构结合而成。中间是三个大柱子支撑着,观音像的头部、腹部装有木炭和茶叶,在古代,茶叶是防虫的,木炭是用来防潮的。据文史记载,凡有八只手以上以观音,都叫“千手观音”,因为每只手的手心上都有颗眼睛,所以又叫“千眼观音”。千手表示法力无穷,可以拯救众生,而千眼则表示慧眼无边,能普观世界,明察秋毫,智慧无穷。云门寺观音殿里的千手观音,其蕴意更为丰富。第一双高举的手,捧着一尊小佛像,是其师祖释迦佛;第二双手里拿着兵器,称战器,是用来防身的,对研究宋朝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依据;第三双手是双手合一,礼敬阿弥陀佛;第四双手是自然伸展。身后伸出一千只手,手形千姿百态,令人心动神摇,目不暇接。从艺术上讲,对这千只手的处理采取了孔雀开屏的方式,层层叠叠,既有章法,又不呆板。这尊观音造于明朝成化年间,雕塑家在艺术处理上很高明,有十二米高的长度来雕刻一尊观间,整体上以小衬大,以竖破横,以粗犷烘托细腻,头冠上十多个小佛精雕细刻、加上彩带、仙鹤、大龙……等等,显示出我国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自有观音像后,湘乡亦形成一种习俗,即“上朝南岳,下朝云门寺千手观音”。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日,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来此朝拜,场面盛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