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过年的时候无论送礼还是在家待客都会有柿饼的闪亮出场,它是我们富平的特产,平时更是有外地的客户千里迢迢赶来购买,这不仅可以增加我们这里种植柿子的收入,更是让我们富平得到了外地客户更多的了解,推广了我的家乡富平。
霜降过后,富平的柿子又到了收获时节。放眼望去山野斑斓,霜打的柿叶儿或红或黄,沉甸甸的果实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阳光下分外惹眼。对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岁月的沧桑镌刻在他们的脸上,更多的苦涩留在心里,但收获的季节是村民们一年中最为开心的时刻,当累累硕果握在手中,那是甜蜜、喜悦和生活的希望。
富平柿子的栽植渊源已久。汉代文豪司马相如赞美富平柿子“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当地民谚“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到明朝时,富平柿饼的制作工艺已十分成熟。据志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太师太保孙丕扬曾将柿饼及琼锅糖作为贡品进献过神宗皇帝朱翊钧。富平当地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柿子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怀阳(富平)县境北的二虎山沟住了几户贫苦人家,依靠放牧、垦荒、采药为生。其中一户姓翦的老夫妇生育了四个儿子,家境贫寒,前三个儿子相继夭折,唯留下第四个儿子,起名“四子”。四子生得黑黑壮壮,聪明善良,颇得山民喜欢。有一天,山外来了个老人带着个花朵般的丫头,说非要嫁给忠厚的四子。两人结婚后,四子媳妇从娘家回来带了根枝条,四子便将枝条插到黑枣树上,用绳缚起来。第二年黑枣树花开果熟,结出一树奇特的果实。大家试着品尝后,甜美至极,赞口不绝,便取名其果为“翦四子”。时间长了就转音为“尖柿子”。富平也因此成为远近文明的柿子之乡。
相传,当年朱元璋从老家凤阳皇觉寺流离乞讨落脚丰陵。当时正值深秋,饥寒交迫的朱元璋曾以熟透了的大尖柿子充饥活命。信步丰陵附近的宝峰寺寻道问卦后,投靠郭子兴的起义军,时年25岁。16年后,成为大明朝皇帝的朱元璋,还时常感念那棵大柿子树的救命之恩。不仅命当时的富平知县张得先精选柿树苗送往京城,栽植在皇宫御苑供他回味享用,还专程故地重游,并将自己身上的黄袍脱下披在那棵大柿子树上,册封这棵柿树王为“凌霜侯”,并建庙永为纪念。位于曹村唐顺宗陵前的那棵千年柿树王,如今已成为一种象征。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唐王陵上神仙伞,千年古槐问老四(柿)。皇上亲封凌霜侯,柿叶临书自古留。”
石川河静静滋养着富平这片热土,潺潺河水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很久以前,耀州城周围是一碧千顷的湖泊,澄澈如练的湖水注入石川河,两岸人民世代安居乐业。可不知什么时候,一条青龙独霸耀州湖,有时兴风作浪造成石川河水暴涨,淹没庄稼,吞噬生命;有时施展魔力,带来连年大旱,祸害百姓。那些土豪劣绅以“祭龙”为借口,勾结巫婆神汉,敲诈勒索,横征暴敛,弄得百姓生灵涂炭,苦不堪言。石川河西岸,有个村子叫十八坊,青梅竹马的金哥、玉妹嫉恶如仇,利用祭龙的日子,与青龙整整搏斗三天三夜,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斩除了恶龙。金哥和玉妹也因伤过重而死去。乡亲们将二人合葬在被砍断的大柿树下。结果第二天,人们发现这坟头上竟长出了两棵绿莹莹的小柿树。转眼间小柿树又长成碗口粗细的大树,叶叶覆盖,枝枝相交,秋天挂满了金灿灿、红艳艳的大柿子,人们将柿子制作成味道甜润的“合儿柿饼”,最有趣的是这柿饼儿形似圆月,脐脐相对紧紧粘合在一起,酷似一对热恋的情人。每逢春节亲朋好友团圆,都会泡一壶酽茶,一边品尝这独特的风味,一边津津有味地讲述金哥和玉妹为民除害的故事。如今这富平的柿饼,以其浓霜沁脾甘甜享誉海内外。
千百年来,富平的柿子奉献着美味,富裕着村民,它更活跃在文学爱好者的字里行间,摄影发烧友的镜头里,书画大师的墨迹中。满怀欣喜以诗表之:金瓮山坡披彩虹,万颗金蛋似灯笼。古槐老柿如相问,百户千人挂笑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