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关是很有名气的一个地方。
许多人都知道有阳平关,却不知道有宁强。起初,我颇为诧异。后来一想,阳平关乃交通要衢,自古为秦蜀水陆枢纽,再后来又是宝(鸡)成(都)、阳(平关)安(康)铁路的交会点,也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的起点。
也许更重要的一点是,《三国演义》 中的阳平关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都以为那个古阳平关就是今阳平关。岂知,“这鸭头不是那丫头”,无意中许多现代人都被古人“忽悠”了。其实,古阳平关在今 勉县老城,而今阳平关则在宁强西北。宁强的阳平关一名在北宋时才开始使用,此前它叫阳安关而不是阳平关。
三泉县
今 天的阳平关镇,是由原阳平关镇、大长沟乡、唐渡乡、竹坝河乡和双河乡等1镇4乡于1996年合并而成的。唐代曾在今镇境内擂鼓台村设三泉县,北宋时又以三 泉县建大安军,治在今邓家碥。尤其值得夸耀的是三泉县在宋时曾直隶京师达160多年之久,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直辖县。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宁强县 志》等史志记载,三泉县治初设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以北,后向东北迁移至今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镇擂鼓台村。宋开国之初,后蜀尚割据四川,太祖遣将讨伐。时三 泉县地当伐蜀前线,若公文、情报按常规呈递,势必耽延时日,贻误战机,太祖常为此苦恼。而当时的三泉县令精明干练,遇有前线紧急文书则打破常规,派快马、 抄间道,日夜兼程越级直送京师开封,此举大得太祖赞赏。不久,后蜀平定,即诏令三泉县直属朝廷,逢庆贺大典许发表章呈报京师,朝廷有关公文亦直接送县。
20世纪末,县志、文物部门又在擂鼓台村发现皇帝《耤田手诏》、《仪制令》和陶瓷、钱币等文物,进一步印证了该地为三泉县故城遗址。
为了让这段光辉的历史永远昭示后世,激励来者,2004年2月宁强县人民政府特在擂鼓台立碑一通,以志其事。现将碑文抄录于后,“直辖”的来龙去脉则更为清晰。
正面:中国第一京师直辖县
三泉县故城遗址
宁强县人民政府 立
公元二00四年二月
背面:三泉县故城遗址碑跋
三泉县初设于北魏再建于唐始治今四川省广元市朝 天区北部嘉陵江畔唐天宝元年计公元七四二年县治向东北迁移一百二十里至今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镇擂鼓台宋平蜀鉴于三泉县地当严疆要冲太祖遂于乾德三年计公元 九六五年一说乾德五年诏令三泉县直属京师开中国历史上中央直辖县之先河南渡后绍兴三年计公元一一三三年方改属大安军领三泉县直辖于京师凡一百六十余年岁月 流逝往事湮汩后世茫昧难觅先迹民间传讹史界迷离经几代学人考于典籍证以文物勘其舆地博访耆宿确认擂鼓台乃三泉县故诚遗址特刻石以志
古战场
子龙山下的子龙村
阳平关位于陕川甘3省交界处,是秦蜀咽喉,战略 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三国蜀汉以来,至民国年间,千余年来经历战事无数,其中较大的有7起,即:钟会攻占阳安关,王建戍三泉,后唐伐蜀大战三泉, 王全斌三泉败蜀军,刘子羽保三泉,曹友闻阳平关抗蒙之役。还有明末的农民起义,民国时期的红军陕南战役等,阳平关都是重要战场之一。从驻军情况看,除县城 外,阳平关亦是一个重要的屯兵之处。据县志记载,蜀汉张翼、唐代王建、明代赵光远都曾屯守阳平关;驻军最多的是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驻军达 2000多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1),阳平关营有驻军370名;嘉庆十三年(1808)有驻军362名。民国时期,胡宗南部和杨竹荪部也曾暂驻于 此。
阳平关镇南倚鸡公山,山势高峻险拔,山下鸡冠隘 为著名关隘。与鸡公山隔江相对的子龙山,因赵子龙在此安营扎寨的传说而得名,山下有子龙村,宝成铁路穿村而过。2007年8月4日,我去登子龙山,上山的 小路几被茅草掩没,但到得山顶,却是一马平原,有几十亩之大。由于土地肥沃,农人种植的玉米、芝麻及板栗均长势良好。听当地农民说,以前学大寨深翻土地 时,曾发现有铁质箭头、马掌,麻纹瓦片更是随处可见,我顺手拣了几块,却不知为何代之物。站在子龙山上,视野十分开阔。阳平关集镇、阳平关火车站、鸡公 山、嘉陵江尽收眼底。鸡公山顶有一处岩石颇似人坐的靠背椅。民国22年(1933)秋,汉中绥靖司令赵寿山到阳平关巡视,有人在椅背上刻“寿山”2字,从 此,人们便把它叫作“寿山椅”。至今,石椅、刻字尚在。
这里我想说说两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战事。
一是刘子羽保三泉。这是一起以少胜多、转败为胜 的战事,它发生在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二月,金军南进。宋经略使刘子羽焚兴元,退保大安军的三泉县。子羽选择潭毒山为据点,在其上筑壁垒。刚筑成, 金兵已至。刘子羽将胡床搬坐于垒口,誓死保卫三泉。诸将挥泪求子羽:“此非待制坐处!”子羽决然答道:“子羽今日死于此”。由于子羽严阵以待,加之援军渐 集,金兵见状怀疑有埋伏,遂自行撤离。子羽部所属,联合诸路宋军乘胜追击,金兵所掠获,皆丢弃于败还途中。
二是曹友闻阳平关抗蒙之战。此事发生在宋理宗端 平三年(1236)。蒙古先锋汪世显率军破沔州(今略阳),攻大安军。宋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急派兵往鸡冠隘(今阳平关老街一带)和阳平关(今阳平关黄家 坝)。部署方罢,蒙古兵数万突至,宋军出战迎敌。友闻身先士卒,左右驰射,蒙军始退。不久,蒙军又以步骑万余攻隘,双方血战10余里,蒙军终败退。
次年九月,蒙军以步骑50万进军兴元。友闻率部 奉命控制大安。二十八日,蒙军至,往来搏战,矢石如雨。友闻亲率精兵3000人疾驰隘下,时逢大风雨,诸将请求道:“雨不止,淖泥深没足,宜待稍霁再 战。”友闻斥道:“敌知我伏兵在此,缓必失机。”遂拥兵齐进,殊死战斗,血洒20里。宋军素以绵裘代铁甲,经雨淋湿,累赘不利步行。黎明,蒙古大兵益增, 以铁骑四面包围。友闻叹曰:“此难道是天意乎?吾只有拼死而已!”于是厉声喝叱叫骂,杀自家所乘之马,以示死战决心。于是,血战愈厉,终与弟曹万等战死, 全军覆没,蒙军遂长驱入蜀。汪世显还师路过阳平关感叹道:“蜀将军真男儿汉也!”盛礼祭奠。
繁华地
阳平关火车西站
说到宁强的商业,阳平关和汉源、大安一直呈3镇鼎立之势。阳平关紧靠嘉陵江边,为连通川、陕、甘3省的水旱码头,交通方便,商业素来发达。
清同治九年(1870),由阳平关 绅首陈鸿三出面召集阳平关及其附近的“世兴永”、“两义合”、“天泰合”、“永兴福”、“广顺兴”、“永盛刘”、“元顺德”、“兴顺生”、“万发永”、 “裕长丰”等70余家商号,在阳平关嘉陵江边修建王爷庙,规模宏大,反映出当时商业的繁荣。
光绪年间,宁羌州有集市45处,场期大多为农历三、六、九,或二、五、八,或一、四、七,唯宁羌州与阳平关是百日场。
清末,阳平关的商行、盐店很多,其 最著名者,有陕帮四大字号和川帮四大字号:“荣福祥”、“荣福堂”、“长盛德”、“钟盛奎”、“元泰祥”、“永兴福”、“义兴恒”等,艳称“八大字号”。 还有不计其数沿街叫卖、走乡串户的小商贩等。这“八大字号”多为外地客商,主要经营花盐、食糖、川烟叶、木耳、药材等山货及棉花、布匹等。
民国11年到18年(1922——1929),阳平关商业盛极一时,嘉陵江边停靠的船只多时可达三四十艘。从早到到晚,马帮成队,商贩成群,川流不息,势闹非凡。民谚“日有千夫拉纤,夜有万盏明灯”就是对当时盛况的生动写照。
川陕公路开通后,西北与西南之间的物资大都经公路进出,加之县府又向阳平关各大商号大量摊派捐税,阳平关仅存的“富有长”、“同生德”、“六合春”、“积成合”、“聚利恒”、“泰兴荣”、“长顺和”等7家商号相继倒闭。后起的“大成堆店”、“利生堆店”也都未见起色。
解放后,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集体商业、国营商业应运而生,1953年,全县有私营商业1399户,阳平关占98户。 1958年,县商业局在阳平关设批发部和转运站,标志着国有商业在阳平关的登陆。之后,县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糖酒副食公司、烟草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石油公司、药材公司等国营商业机构均在阳平关设有分店。阳平关的商业始终走在全县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和个体工商业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阳平关自然不甘落后。至2002年,全镇有私营企业16个,个体工商户1761个。虽然也是领先,但较之往昔的繁华,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