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门板 人死后,立即下去死者床上的蚊帐,将死者抬上门板,理顺四肢,谓之“下门板”。死者摊放门板上,要面向屋顶,用花笺纸枕头、盖面,身上盖被单,案头设置祭品:鸡、肉、饭,饭上插三根筷。门板下点香油灯,谓之“上路灯”。病人断气时,子孙至亲,须围在身旁“送老”。旧时,死者后裔,至近水处(塘边)给死者烧轿马、烧香纸,并引水入房。人在外地死的,不允许死尸进屋。有些俗仪,至今仍在沿袭。 入棺(进材) 棺葬是县人传统葬式。棺材多为杉、柏木制,极为讲究。有四梗、十阁、十二元、五底、串销等规格。涂红、黑油漆,棺材大头画有金色寿字。早置寿材,称“万年空”,说是“周岁办着百岁用”,旧时富户姑娘出嫁,有以棺材为嫁妆的。 人死后,须及时讣告亲友(把死信)。棺材置厅堂(放在两张大桌上名曰“起高”),设灵堂,亲友必须在死者未进棺时赶来“作吊”。入棺之前,家人须用清水擦拭尸体,主男丁披上身殓衣又至水边“取水”,再依次给死者穿殓裤、殓褂,用丝棉裹尸,再穿上寿衣(有七领五腰或五领三腰者)、老鞋,入棺,一般请阴阳先生择无忌不克的时辰,尸体进棺,用皮纸石灰垫底。剪开脸上丝棉,露出死者脸面,整容“分经”。“分经”完毕,则盖棺。其时,哀乐骤起,鞭炮锣鼓齐鸣,举家恸哭,焚香叩头。 灵柩停放,一般大头对外,小头对里。黄铺、牌楼与太糊县交界的湖墩村风俗特殊:凡年满六十岁的老人,死后棺材一律大头朝里,小头朝外,以示死得顺遂;不满六十岁的则一律大头朝外,小头朝里,以示“倒行逆施”。东乡一带,死者年满六十亡灵牌位折角,不满六十者不折角。 入殓后,满屋“变白”戴孝。一般死者子孙披白拖拖(三尺三寸长),女、媳妇戴大片(白布二尺长),亲友头上戴大白帽(一尺长扎成)。建国前,子女儿媳皆穿白衣:男长、女短。那时,父母双亡,子媳须穿全白鞋;父母有一健在者,子媳穿半白鞋。晚辈亲戚和孙子,须在鞋头贴圆形或半圆形白片(黄铺红山一带,过世老人的儿子、孙子均戴白帽,曾孙子戴红帽,以喻福寿双全,丧事变喜事)。请道士念经,超度亡灵的形式,一般有:关灯、理三元、游五狱、游十殿等。其时,孝子身穿孝衣,头戴麻白,腰系粗绳,手执孝棒,跟随道士转,哭经尽孝。建国后,诸多旧俗渐废。 出殡 入殓礼仪完毕,则出殡。四人抬起灵柩,花圈、挽联先导,唢呐锣鼓随后,亲朋好友相继送殡。灵柩抬至大门前,改用杠抬,一路抛散黄表纸,叫“过路钱”。抬柩者高声呼吆,曰“呼发”。 除“非命死”(非正常死亡)者外,灵柩一律浮厝。灵柩落基,焚香,放鞭,烧花圈、祭文纸,乡人依次磕头作揖。灵柩厝好后,连续三夜由家人在黄昏时送“烟巴”到厝基前,说是给死者“作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