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即“新开拓之原野”,地处“中国十大新天府”之称的伊犁河谷东端,素有“草原明珠、新疆酒乡”之美誉,生态环境质量在新疆86个县市位居第一。蓝天、白云、冰川、河流、森林、草地垂直立体分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浓郁的民俗风情、独特的草原文化、丰富多样自然景观、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文物古迹、伊犁“东大门”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那拉提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独特魅力。
1 概述
全县总面积9970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91公里,南北宽约33.8公里,海拔高度792-4621米之间。下辖6镇5乡77个行政村。总人口30.32万人,由哈、汉、维、回等34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人口13.7万人,占全国哈萨克族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县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一团、七十二团、武警8662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69036部队、巩乃斯种羊场、那拉提景区管委会、自治区新源监狱、新源林场、伊宁(新源)那拉提机场等13个单位。
2 地理位置
新源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麓被誉为“塞外江南”的伊犁河谷东端,隶属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管辖。217、218国道和316省道纵横交错于境内,是南北疆人流、物流的集散地。东部边缘的天山北麓,地处北纬43°01′~43°40′,东经82°28′~84°57′之间,东西长约191千米,南北宽约33.8千米,总面积6446.7平方千米。海拔高度792~4261米。
3 自然气候
3.1 气候
新源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四季特征较为明显。由于受西来湿润气流东进的影响,成就新源县冬暖夏凉的良好气候。
3.2 地形
新源县三面环山,西部敞开,形状如箕,构成东西长、南北窄、东高西低的特殊地形。自西向东为河谷平原、低山丘陵、中山带和高山带,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3个地貌单元。一为山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北部。东部地区海拔为1400米~4261米,西部地区海拔1000米~2000米以上,平均海拔在630米左右,占全县总面积的73.19%;二为丘陵地,主要分布在县内低山的下限界限,至河谷平原的上限界限,海拔高度东部为1100米~1400米,中部为900米~1000米,平均海拔高度为1150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7%;三为河谷平原区,该区范围东起乌拉斯台,西抵特克斯河,南到南岸大渠、跃进大渠,北至北岸大渠、吐尔根农场干渠灌区北部边缘、那拉提镇中间渠、坎苏引水渠以东,其海拔高度东部为1000米~1400米,中部为900米~1000米,西部为792米~875米,平均海拔高度836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1.11%。
3.3 山系
县境内最高处为那拉提山的东部山脉4257米;最低处是巩乃斯种羊场西部的特克斯河东岸沼泽地,海拔高度792米。县城内山脉、河流、湖泊较多。主要山脉有东北与尼勒克、沙湾、和静等县为界的安迪尔山,南与和静、巩留两县交界的那拉提山,北面与尼勒克县为分水岭的阿布热勒山。
3.4 水系
主要河流有横贯全境的巩乃斯河,贯穿县中部的恰甫河,南部、西部与巩留县为界的大吉尔尕郎河和特克斯河;主要湖泊有处于县境西北部、巩乃斯河南岸的喀木斯特湖。
3.5 水土光热资源
全县年平均气温8.5℃,年积温为2700-3500℃,全年日照时数2400-2700小时。年均降水量自西向东为270-880mm,年平均无霜期为169天。独特的逆温带气候形成了农牧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全县有可耕地80万亩(耕地面积60万亩)。境内有巩乃斯河、卡普河、吐尔根河等大小水系24条,年总径流量为25.09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为98.12万千瓦,电能蕴藏量为48.12万千瓦。
3.6 畜牧业资源
全县有838.4万亩新疆乃至全国最好的优质天然草场,其中可利用草场688万亩。肥沃的土质、优质的牧草、充沛的降水量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哈萨克羊、新疆褐牛、伊犁马为我们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一直保持着全疆牲畜存栏100万头(只)县和产肉万吨县的称号。
3.7 矿产资源
全县已探明金、银、铜、煤、铁、铅、锌、铌钽、饰面石材、石灰岩等24种矿产,占伊犁已发现63种矿种的38%。其中,铁的远景储量近2亿吨,探明储量在5000万吨以上,平均含铁量为58%,开采品位为62.5%,铜的探明储量为30万吨(金属量)。
4 旅游景区
4.1 国家AAAAA级风景区- 那拉提风景区
新源县风景名胜多,独具特色,主要分布在县城周围及东部,南部山区,既是优良的天然牧场,又是避署浏览地。这里有国家“AAAAA”级那拉提风景区国家“AAA”级森林公园;有6000余公顷树龄长达580多年的中世纪遗留下来野生果林;有近百平方千米的苇湖,沼泽地;有天山中部高山草甸自然保护区;有蜿蜒穿行于峡谷林莽间的巩乃斯河,恰甫河。这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牧色餐饮。这里交通方便,不仅有二级公路直通各旅游区,而且有豪华舒适,快捷的各种车辆。那拉提旅游机场正在兴建中。旅游景点以优异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迎接八方来客。
新源县历史悠久,人类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因此,在新源县境留下了原始社会的文化遗存和丰富的文物古迹,有古墓葬、岩画、石人、古城址,以及大量的文物。
4.2 白沟风景区
白沟景区位于新源县城南部的12公里处。溯恰甫河流而上,有一条清幽雅致的山沟——白沟。卡普河白沟是距新源县城最近的旅游风景区之一。自县城向南行驶约一公里,就进入卡普河白沟,映入眼帘的是飞流湍急,咆哮不停的卡普河瀑布,走进它,让人在那震耳欲聋的怒吼声中领略到它的气势与威严,仿佛一只震山虎威严地守卫在那里。
沿沟各类乔木、灌木混杂丛生其间,有山杨、榆、野杏、野苹果、山楂、沙棘等塞满沟坡。两岸时而夹壁对峙,河水湍急,白流翻卷;时而地势阔缓,水流温柔,平如镜面,傍依九曲回肠路。车到山前止步处,便是白沟景区接待点。下石级,过吊桥,入桦林,转石板小径,石凳木几兀立道旁。有木屋毡房缀于林荫之后,花伞亭榭隐现于草莽之间。游者结群成伙,幽然山水天地中。此处可棋牌,可歌舞,可射箭走马,可民族佳肴,可登大树极目远眺,可攀悬崖摘果尝鲜。
4.3 空中草原
夏牧场又被称为是“空中草原”,空中草原名称的由来是和它的海拔有关系,夏牧场的平均海拔为2200米,它是一个山间盆地,草肥水美,其时6、7、8月份是夏牧场的黄金季节,这时候山上山下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夏牧场冰洞融化了,它是那样的清秀自然,天山林海雪源消失了;它是那样式的茫茫苍苍,伏季夏牧场鲜亮明快,山清水秀;由山下向上,随着地势的增高,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条件都随之发生明显的变化,形成一条垂直景观带,是人们休闲避暑开怀游览的好去处。
站在夏牧场的中央,环视夏牧场的辽阔,只见夏牧场的绿,有的绿的发黄,淡淡的,有的绿的发青,浅浅的,恰普河的水绿的悠闲,在夏牧场的草原上蜿蜒西去,对于这片草原的来历,有个传说,据说,过去这里是一片赤地,到处是沙子,到处是石头,没有一棵草儿,没有一点绿意,那会儿,苍蝇不敢在这里歇脚步,它怕找不到东西吃,肚子饿了没有力气回去。那会儿,风不敢在这里留步,这里太荒凉了,它经过这里,就止不住呜咽,传说,在一个严赛的冬季,西来的风带来了一场大雪,雪融化后,这里有了水源,翌年春天,南来的雄鹰请来了一粒草种,播种到这里,年复一年,这里便有了草。再后来,这里便有了草原。
5 历史文化
新源县系古丝绸之路要道,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先秦为塞人地,自两汉至晋属乌孙国土,隋唐间依附西突厥并改国号为石汉那国,宋时属东喀拉汗王朝,从辽至元为阿里麻里省辖,明朝属卫拉特,均为游牧之地。清王朝一统新疆后,巩乃斯划归厄鲁特营游牧场。光绪十四年(1888)设宁远县时,为宁远一部。
民国19年(1930)巩留置县,巩乃斯为其东部牧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农牧业的发展,巩乃斯于民国28年(1939)从巩留县划出,设恰克满设治局。
民国31年(1942)更名为新源设治局。民国35年(1946)实行县治,即新源县。1950年5月,新源县人民政府成立。195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新源县委员会正式成立。
6 政治经济
全县已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示范区总面积6133公顷。已建成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个,保护区总面积598.6平方公里。五是野生资源。全县森林面积212.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4.2%;拥有中世纪遗留下来至今保留较完好的的10万亩野果林和3万亩野杏林,被誉为“世界苹果源种地”和“中国野果基因库”,野果年产量在3500吨以上;县境内有近20万亩野生芦苇和湿地资源,有雪莲、贝母、甘草等名贵药材100多种;主要野生动物有黑熊、雪豹、马鹿等10余种。
新源县是伊犁河谷的农牧业强县。全县基本形成了西部林果、冬麦、水稻,中部粮食、油料、甜菜、蔬菜,东部春麦、亚麻、土豆为主要作物的种植业生产格局。2008年,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6.68亿元,粮食总产量18.1万吨,油料1.98万吨,牲畜年末存栏104.63万头只,肉类产量2.8万吨,牛奶产量6.02万吨,禽蛋产量4838吨。目前,已成为全疆重要的粮食、油料、肉类生产基地
网络营销能力秀网址:http://abc.wm23.com/ljx1836842789
梧桐子的网址:http://www.wutongzi.com/user/uartimod.aspx?id=48851
新浪微博的网址:http://weibo.com/u/5066083234/home?wvr=5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