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福东渡。徐福是中国历史上秦代著名方士,伟大的航海家,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开拓者。2200多年前,他率领数千童男童女,携带五谷百工,扬帆东渡,开创了中、日、韩友好之先河,受到了中、日、韩等各国人民的世代敬仰。赣榆县是徐福故里,建有赣榆县徐福祠堂、徐福生态园等。古盐仓城、纪彰城位于赣榆县境内,都是汉代赣榆县县城,建议按照国家考古发掘规定与程序,组织对古城的考察。
2.法起寺。法起寺位于连云区宿城大竹园村,占地150亩,为汉代寺院,是中国早期寺院之一,自古被誉为“淮海第一丛林”。是佛教东传的重要见证,与洛阳白马寺属于同一个时代。不幸的是这座千年古刹1938年毁于日机轰炸。为弘扬佛教传统文化,满足信众的宗教生活需求,2006年8月江苏省宗教事务局批准恢复重建法起寺。可惜目前遗留下来的遗物很少了,建议抓紧收集法起寺古代遗物。
3.秦东门遗址。有专家认为,秦始皇建立的“秦东门”,是秦帝国的东大门,实际上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海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县,立石阙,作为“秦东门”,此事《史记》有记载。关于“秦东门”的位置,历史上有三说。一是秦山岛之说。清道光年间的海州知州谢元淮认为“海上”即“海中”,当从郁州去寻找,并指认秦山岛为立石之所在。清《光绪赣榆县志》从其说。二是马耳峰之说。明代张峰《海州志》及海州地方志皆有此论。三是朐县孔望山之说。“秦东门”到底是什么样子?历史上并没有留下遗迹或文字记载,《史记》中也没有对其形象进行描述。连云港市考古专家认为,寻找“秦东门”,只要找到了东海庙也就找到了东门阙之所在。从魏晋文献中称东海庙为“植石庙”以及“石门犹存”的记载,东门阙是就地取材用巨石垒起的门,应该是秦汉之际盛行的“阙”形建筑。通过考古发掘结合文献资料,目前基本可以确定孔望山摩崖造像前的山脚台地为汉东海庙故址,实际上就是秦东门阙的故址。建议规划建设秦东门阙博物馆或其它建筑。
4.连云港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佛教东传的重要产物。是东汉时期佛教内容的造像,它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年,被录入《世界古迹丛书》的“中国卷”。是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上的瑰宝,也是连云港市最珍贵的古迹之一。孔望山的这种早期的佛教的摩崖造像为什么没有在最先传入佛教文化比较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出现呢?学者认为佛教的传播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这个途径外,可能也存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同样也输入了印度佛教,落地开花,孕育了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题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看过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摄影题诗道:“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能孔望山头像,及见流沙白马来”,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这一题材。
5.苏马湾汉代界域石碑。位于连云港市东西连岛,是我国迄今为止保存完好、内容明确、有确切纪年的一块汉代界域刻石。苏马湾界域刻石是东海郡与琅琊群的分界刻石,明确地划定了两郡的海域权属。从胶州湾至柜县以东是琅琊郡的海域,从柜县以南至今日灌河口以东是东海郡管辖的海域,海洋权属十分清楚。可以这样说,苏马湾界域刻石是我国最早的以石质为载体的郡级海洋权益法的版本。
6.金圣禅寺。金圣禅寺位于连岛苏马湾。据传说,唐代去九华山修行的金乔觉上人,原是新罗国王子金宪英的近族子弟,唐开元七年,年仅24岁的金乔觉抛弃了皇室优裕的生活,渡海来华,经鹰游门,登鹰游山(即今连岛),而后从淮河泛舟入运河,再达长江,逆流而上,从安徽铜陵上了九华山。金乔觉在九华山虔诚苦修,整整苦修了75年,至99岁时圆寂。3年后开函时,据说“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
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yumiao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405500642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3405500642?source=blog 梧桐子网江苏省连云港连云区网址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lianyu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