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旅游——火烧沟原始村

家乡区县: 甘肃省玉门市

一、发现:

      火烧沟,是玉门市清泉乡一个古老的地名。因其地沟壑纵横,山峦起伏,而山沟山峁又多呈火红色,所以人们将其地命名为火烧沟。1976年,玉门市清泉公社计划修建公社中学,并将建校地址选定在了公社以东的一片古墓群上,该古墓群就座落在距公社驻地只有几百米的火烧沟。修建计划付诸实施后,当破土动工、平整地基的命令一发,施工队伍很快地便在距地表不深的地方挖出了一些石制器具、陶罐和铜制品。当时的施工队伍和公社领导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古文化遗址,所以工程照常进行。为了争取时间,早日完成修建任务,施工队还开来了推土机,把一些凸起的墓葬推平。在推土机作业和人工开挖地基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出土文物被破坏,少量完好的文物,被人们因好奇而拿去争相传看。

      幸运的是当时有几个兰州下乡知识青年正在清泉乡插队落户,其中有名男知青无意中到了施工现场。当他看到那些支离破碎的陶罐后,马上想到自己的一个亲戚是搞考古的,曾给自己讲过许多考古学方面的知识,自己也见过许多从其他地方发掘出来的文物。而眼前这些支离破碎的陶片,都应该是些珍贵的文物,可却遭到了如此大的破坏,实在有些可惜。于是捡了一些,拿回到了知青点。

      不久,这位家在兰州的知识青年回家时,把这些陶罐带回了兰州,并把它们送到了在考古队工作的亲戚那儿鉴定。考古队的那位同志一看,便断定这是一些年代非常久远的文物,立即将此事报告了省文物考古队。过了几天,省文物考古队便派人下来实地查看。得到了情况属实的报告后,省文物考古队便报省文化厅批准,正式组织人力前来玉门发掘。于是,甘肃6大古文化遗址之一的火烧沟遗址发现了,这是建国后甘肃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后期,人们脑海中"破四旧"的思想意识还很浓厚,很少有人有"文物保护"这个概念。加之这个遗址的文化价值发现迟,报批手续又很繁琐,所以等到省上组织人力前来玉门发掘时,清泉公社的中学已经落成了。因此,火烧沟遗址的发掘工作,实际上是以已经落成的清泉中学为中心,在中学周围的白土梁、骟马城、惠回堡一带开展的,而遗址的中心,也许就在已经建成的清泉中学下面。

 

默默:携手(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