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一心,造船学家和教育家。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创建者之一,当代中国船舶设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创始人,创建了中国第一座船模试验池,交通大学造船系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造船和航运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他对船舶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均有很深造诣。为开创当代中国的船舶设计、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求学时期
辛一心,号予彩,1912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父亲辛柏森早年任无锡东林学校校长。辛一心童年时代随父亲去无锡城中读书,家教甚为严格。1926年就读于江苏省立南京中学,1931年毕业,成绩名列第一。江苏省教育厅保送他进中央大学,他自动放弃入学机会,决定报考当时全国录取最严的国立交通大学电机专业。在学期间,每当空余总是喜欢朗读文史名篇。1934年大学毕业时,名列前茅,加上他的国文基础雄厚,使他文理兼备、学贯中西。
科研阶段
大学毕业后辛一心应聘任上海公用局技士、襄理工程师兼播音组长。1936年考取中英庚款第四届公费留英。1936-1938年于英国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王家学院(King′s College)(1937年前称臂强学院Armstrong College)攻读造船工程,获硕士学位。1938-1940年又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攻读造舰工程。该校功课繁重,除造舰课程外,大部分课程是数学、力学,著名力学教授海格(Haig)、海夫洛克(Havelock)、汤姆逊(Thompson)等均在该校任教,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他几乎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深入理解数学、力学的概念和解算大批难题上面。事实证明,这两年的学习为辛一心日后成为造船学家,特别是船舶力学家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既精通船舶流体力学,又擅长船舶结构力学。该校海格博士在1940年英国东北海岸造船学会所发表的论文中曾两次提到他的名字并引用他的研究成果。他在该校曾先后进行“航空母舰的甲板烟漫”、“弹性限度以外的研究”和“16000吨重巡洋舰的设计”等课题的研究。
任教时期
1940年回到半壁江山沦陷于日本侵略者之手的祖国,受聘为陕西城固西北工学院正教授。两年后兼任机械系主任。1944年同时受重庆国立交通大学和招商局之聘,来到重庆。在招商局先后任正工程师兼工程课长、船务处副处长兼招商局机器厂厂长;同时为交通大学造船系专任教授,并代管系务。从此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教书的生涯。
抗战胜利后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到了上海,仍在招商局和交通大学两处任职,并升任招商局船务处处长兼总工程师。不久,他倡议恢复抗战期间在重庆成立的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被选为常务理事和总干事。1948年9月创办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刊《中国造船》,任主编。为挽回中国的船舶检验权,他大声疾呼:中国必须组织自己的验船机构。之后,就筹建“中国验船学会”,任秘书长。上海解放前夕,招商局曾拉拢他去台湾,但他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下,招商局和造船界一大批有才识的工程师决定不去台湾。后来这批工程师成为建设当代中国船舶工业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航运处修理打捞委员会主任委员。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于上海成立,他历任设计处处长、技术处处长兼副总工程师,并任船模试验所筹备处主任。1952年,船舶工业局隶属一机部,改名船舶工业管理局,他任船舶设计处处长兼局技术处处长。1955年,船舶工业管理局迁京,设计处留沪,分设产品一室和二室,他任产品二室(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院前身)主任兼总工程师。1956年,船模试验所改称造船科学研究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前身),他兼任所长。他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上海分会的副理事长,1956年在北京成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筹备委员会,他被选为副主任委员。
英年早逝
1956年,他奉派赴苏联出席渔船技术会议,并考察苏联的船舶科学研究工作。同年,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7 年4月他同一批著名科学家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7年10月,作为一机部代表参加国务院组织的访英经济技术考察团,考察英国的造船工业和科学技术,不幸于考察期间患癌症,即由英国飞抵莫斯科,确诊后返沪,在住院期间及弥留之际仍关心祖国的造船事业,由于病情恶化,1957年12月16 日凌晨与世长辞,时年仅45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