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志

家乡区县: 山西省洪洞县

   

洪洞城亦有“六门村”之说,民国版《洪洞县志·城池》载,洪洞县城城门有六,明正统年间,东曰朝阳、西曰射秀、南曰时和、东南曰安流、北曰光化、东北曰玉峰,正德年间改朝阳门为宾阳、射秀为拱汾、时和为迎薰、光化为望霍,余二门如故。故洪洞城有六门村之别称。  在洪洞东永凝、道觉、左壁、安乐、坊堆、耿峪、侯村等地先后发现仰韶文化遗址,证明我们的祖先从石器时代起,就在洪洞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尧、虞舜、夏、商时代,洪洞、赵城均属冀州之域。西周时洪洞为杨侯国,古城在今县城东南9公里范村一带。赵城为赵国,今赵城东北1.5公里简子城为赵国故城。春秋时,洪洞为晋悼公之弟干的食邑,后为羊舌月八食邑,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始为杨县。赵城为赵简子食邑之地。洪赵均属晋国。秦代洪洞为杨县,治所在今范村一带;赵城属彘县,治所在霍州,均属河东郡。西汉因之。东汉时,彘县在阳嘉三年(公元134)改为永安辖赵城,杨县仍旧。三国时,杨县、永安均属魏,正始八年(247)置平阳郡,辖杨县、永安。西晋沿魏制,永安县的治所曾一度设在今赵城东北7.5公里的仇池。十六国时,两县均属平阳郡。北魏时,二地属禽昌县域,上属平阳郡。东魏时置晋州,辖永安郡。隋义宁元年(617)置赵城县,是为赵城命县之始。县治在今赵城东北1.5公里,属霍山郡。义宁二年(618)即唐武德元年,改杨县为洪洞县,属临汾郡,县治迁今洪洞县城。唐武德元年(618)改霍山郡为吕州,仍辖赵城。唐初洪洞曾两次省入临汾。贞观年间,洪、赵二县均属晋州,赵城县治始迁至今赵城镇。五代十国时,曾先后设定昌军节度使、建雄军节度使辖洪洞,赵城无考。北宋时,洪洞、赵城均属平阳府,其间熙宁五年(1072),赵城曾省入洪洞为镇,元丰三年(1080)复县。政和三年(1113)赵城升为庆祚军,不久即废。金代洪、赵均属平阳府。元代,今临汾一带初为平阳路,大德七年(1303)大地震后改为晋宁路,辖洪洞、霍州,赵城县又属霍州,为二等县。明代,洪、赵均属平阳府。清初,仍旧。乾隆三十七年(1772)升霍州为直隶州,领灵石、赵城二县,州治在霍州,洪洞仍属平阳府。民国初,洪洞、赵城均属河东道,道治在运城。1930年废道后,洪、赵均直隶山西省。抗日战争初期,洪、赵属山西省第六专署,署址先后驻赵城、汾西京力香、隰县等地,洪洞县政府驻韩家庄、垣上、李家坪;赵城县政府驻罗云、双昌。第六专署在河东设有办事处,驻石门峪。洪、赵两县在河东各有办事处。洪洞、赵城的日伪县政府归山西省冀宁道管辖。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各级政权相继成立。1940年4月,洪洞县(河东)、赵城县(河东)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9月,赵城归太岳一专署,洪洞归太岳二专署。1945年8月,洪、赵两县铁路以西地区成立洪赵(河西)联合县政府,先后驻道觉、笔架庄、罗云、万安,上属吕梁九分区。1940年8月,国民党九十三军在南垣设立了办事处,驻杨家掌,次年上半年即废。日军投降后,三县抗日民主政府改为县民主政府,1947年4月和6月,国民党军撤离洪赵,洪、赵(河东)两县政府各驻县城。1948年7月,洪赵(河西)联合县政府撤销,恢复两县建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洪、赵两县合并为洪赵县,县治在洪洞县城,同时运城与临汾专署合并为晋南专署,洪赵县属晋南专署管辖。1958年12月洪赵县与霍汾县合并,称洪洞县,县治在洪洞城。1959年7月霍汾县从洪洞县分出,恢复原建置。1971年,临汾与运城专署分设,洪洞县归临汾行署管辖。2000年临汾地区改市建置,洪洞县上隶临汾市管辖。

杜磊(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